临汾新闻网讯 在吉县的黄河沿岸一带,传颂着一位为民办实事、好事、守党性讲原则的第一书记。每有村民议论,都是他的件件实事、桩桩好事,他就是吉县文城乡午生村第一书记王培军。
去年8月,王培军从从吉县环保局走马上任文城乡午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里是一个全县出名的偏远贫困村。到任后,王培军暗下决心要扑下身子、安下心来干一番,他和村“两委”密切配合、苦干实干,午生村去年被授予红旗支部和先进村委的称号。他的做法是:好书记要带出好班子,好班子要带出好队伍,好队伍要带出好村风。
抓党建强班子
午生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但成员中政策理论水平偏低、工作标准不高,且不注重学习。为此,王培军利用闲时聊天、开会、个别谈话及10余次的讲党课、党规的活动机会,首先对两委成员进行了党务知识学习,又从强化自律意识提高工作标准入手,使大家都明白了党员义务和权利,激发了大家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和执行纪律的自觉性,用好党员们的先锋作用,带动全村整体建设。
自去年8月至今,坚持每月一次的党日活动制度一次不落,全村43名党员明白了“我是一名党员,我应该怎样做”,荣誉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加强。在“两学一做”开展以来,他们针对12名常年在外的流动党员,利用短信、微信、QQ等多种形式,掌握他们的动态,在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回乡探亲机会,适时开展党日活动,谈在外感受,对村发展提出建议,进行思想汇报,在外党员无一人有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并能全部按时交纳党费,并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设献策出力。在外经商的5名党员,在今年清明节党日活动中听到午生村道路硬化及排水处理资金出现缺口时,毫不犹豫表示:“村里去年天旱,收入减少,我们愿带头捐资两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王培军用真情和行动带动党员干部关心贫困群众,他说:“第一书记虽说官不大,但直接关系到上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也最能让群众体会到温暖和关心,如懒散无为、不尽职、不履责,将严重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通过组织学习,宣传教育和思想沟通,干群距离拉近,村民之间互敬互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的午生村,说话讲文明、邻里讲和睦,形成了一股文明和谐、尊老爱幼的好村风。
办实事 解民困
村里的贫困户刘某好吃懒做,沾染喝酒、赌博等恶习,妻子精神有些不正常,一个女儿未成年。今年3月,刘某因病去世,王培军先与“两委”成员达成共识,帮其料理完后事后,又召集其亲属集资9000元、党员干部捐款2000元,帮他家建起了60平方米的简易保温彩钢房,让娘俩先搬出了危窑。随后,王培军又联系王家垣中心学校减免了其女儿的学杂费、住宿费。
看到村里还有一段路还是土路,坑凹不平出行不便,王培军通过争取“一事一议”美丽乡村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5万元,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大会宣传发动,在全村党员和村民中自筹资金30000余元,硬化及处理了午生村下水和道路1700余米,彻底改变了原来道路小雨一脚泥、中雨一条壕、大雨一条沟的面貌,村民们甭提有多高兴了;去年底前,王培军发动组织部等机关单位人员捐衣物两千余件,给村里的贫困人员送去关爱;午生村的体育健身广场上没有健身器材,在他的争取下,得到了县体委的大力支持,今年年初,该村广场安装了篮球架和各种健身器材,提升了村民文化氛围和整体形象,成了村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是党和政府对农村农民的头等大事,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危,乡村干部牵肠挂肚的揪心事,王培军和村班子人员共同努力协调,该村委的王家崾、圪塔、兰家坪的65户贫困人家,争取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不占一分耕地,利用旧村改造进行建新房,已有24户已动工或修成,剩余的将在今年底全部完成。
强产业 早脱贫
苹果产业是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管理技术水平提高是脱贫关键。去冬今春,王培军积极联系果业、扶贫、发改等部门,先后组织果业专家进行了7次针对性培训,参训人次达1800余人次,使果农在学到技能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吉县苹果必走精品,上品牌之路才能多卖钱、多见利的重要性。
为使苹果产业长足发展,他把村里的管理高手组织起来,对那些没有技术的、老弱病残的农户进行帮助,修剪、施肥、打药,进行统一、精心的管理。他还计划引进一些药材品种,间作在果园里,充分利用地力,变果园杂草为药材,为农户再增加收入。
据悉,今年午生村果树整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为了使苹果树能保墒防旱,6月份,他向果业部门争取回100卷黑地膜,发放给了示范果园的示范户及苹果管理能手,可覆盖百余亩苹果根部。
王培军干的桩桩实事老百姓有目共睹,他对午生村村民的情感老百姓心存感激。村民刘周安掏心窝地说:“王书记到了我们村后,村里的大人、小孩他都认识,都能叫上名字,村里不论谁家有事他都到场。他和村里人一样的干活,根本没有一点儿官架子,村里不少人一有空就去找他坐,也不管他休息不休息,人家王书记也能和我们拉扯到一块。”村民刘成科更是感激地说:“天阴下雨时我们这些住窑洞户是王书记最挂心的,他不是打电话就是东家门出西家门回,看有没有漏水和进水的地方。”提起王培军,午生村的老百姓个个竖起大拇指。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怨言,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王培军如是说。(冯振兴)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