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李麦诚:我用情意驻守民风淳朴小山村

2016-08-25 10:19: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吉县屯里镇太度村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芦来柱、临汾市“十佳公益人物”胡祖金等先进典型。63岁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李麦诚也是这群先进典型中的一个代表,他知恩图报、情暖乡邻的故事,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父老情深

  李麦诚1953年出生在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3岁丧母,5岁丧父,与两个哥哥相依为命。后来大哥外出打工,二哥到外地招亲,留下他一个人守在家里。白天他到离村三里地的小学读书,下午放学回家后自己做饭、喂猪、料理家务。看他孤苦伶仃,班主任老师刘东莲像慈母一样关心照顾他,给他缝补衣服,给他买学习用品,鼓励他勤奋读书,做有出息的好孩子。他把老师的话铭刻在心,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11岁那年的一天下午,他放学刚回到家门口,突然身后的大黄狗“嗖”地一声扑进院子里。原来院子里窜进来一只狼,被大黄狗敏锐地发现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狼终于招架不住,被大黄狗撵跑了。小麦诚吓得蹲在大门外的墙角一动不动,邻居知道后立即把他带回家,反复安慰,并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从此李麦诚白天到学校读书,晚上回来就在邻居家吃住,一直到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两年里,邻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让他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温暖。爱是美德的种子,老师和乡亲的关爱在李麦诚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落印。

  知恩图报

  进入初中后,李麦诚学习更刻苦了,他不仅成绩优良,而且爱好文艺,经常参加学校宣传队举办的演出活动。初中毕业后他回到了村里,村委领导安排他到民工队修建309国道。李麦诚干活勤快、有眼色、不怕苦、不怕累,中午休息时还挖药材赚钱。工队领导看他是个好娃,介绍他到太度村当上门女婿。1972年8月他与吴玉花结婚,1973年1月参军入伍,穿上了绿军装。

  在部队他表现积极,又有文艺特长,经常指挥全连战士唱歌,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连里的文艺宣传队,并担任了班长。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他坚持读书学习,钻研艺术,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表演水平,年年受到表彰。197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两次荣立三等功。有的战友劝他说:“你还年轻,前途无量,干脆与农村的妻子办理离婚手续,争取提干吧。”李麦诚毫不犹豫地说:“做人要有良心,知恩图报。我进丈人家一分钱没带,而他们两口子给我换了一身新衣服,买了大衣、自行车,平时还给我寄零花钱,待我像亲儿子一样。妻子也和我情投意合,我决不能为追求自己的前程而忘恩负义!”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李麦诚义无反顾放弃了提干升职的机会,退伍回到了太度村。那年他24岁。

  解难送暖

  刚回到村时,党支部决定让他担任一队队长。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安排生产,晚上总是十一二点才休息,一年四季没有睡过囫囵觉。在他的带领下,全队社员实干苦干,精耕细作,当年人均口粮就由300斤增加到600斤,受到大队的奖励。他连续干了3年,粮食年年增产,工值年年提高,基本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支部领导看他有头脑、敢担当,就让他担任了大队民兵连长。那时村里已分田到户,一些五保户、烈军属、病残家庭缺少劳力,春天播种、夏天收割都有困难,李麦诚就组织民兵帮困解难。军属赵连云的儿子参军以后,李麦诚每年夏天都冒着酷暑帮他家收割麦子。赵连云感动地说:“要不是你帮助,我家的麦子不知啥时才能收回来,娃在部队也不安心啊!”1983年临汾军分区授予李麦诚“帮战友二等功”。

  后来村党支部又让他担任治保主任,他一干就是19年。常常是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做调解工作到十一二点,甚至一两点。有的夫妻闹矛盾后,妻子住在娘家不回来,他就往返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反复做工作,劝其回到家里,使两口子重新和好,幸福生活。有人说他是村里的“和事佬”,妻子埋怨他爱管闲事。而李麦诚说:“家和万事兴。只要家家和睦,夫妻一心过光景,孩子健康成长,老人快乐生活,村里平平安安,我再苦再累也值得。”

  2000年,村里成立秧歌队,党支部、村委会决定让李麦诚担任队长,他如鱼得水。每年春节前后他都总体筹划,确定演员,组织乐队,购置服装,制作道具,指挥排练。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太度村秧歌队已发展到150余人,节目年年有创新,在县里举行的社火表演中受到观众好评和表彰奖励,还被评为临汾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善孝为先。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太度村在退休老干部胡祖金的倡导下,每年9月9日统一给老年人过生日,评选表彰好媳妇、孝顺子女、和睦家庭。2010年,李麦诚接替胡祖金担任老龄协会理事后,坚持开展这项活动,并经常到各家各户了解赡养老人情况,看被褥、看穿戴、看吃喝、听反映,对好的给予表扬,对差的批评教育,发现矛盾及时化解。现在,孝老敬老在太度村已成为风尚。

  如今,李麦诚的三个儿子都已成家,户口迁移到了河南老家,在那里发展打拼。而他和老伴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后,仍起早贪黑劳动生产,还照顾着妻子52岁的智障表弟。有人问:“老李,你啥时也回老家啊?”李麦诚深情地说:“这里的黄土养育了我,这里的父老乡亲与我情深意长,我舍不下大家,我要守在这里一辈子!为实现小康,为太度村美好的明天继续添砖加瓦。”(郝耀宗 张立忠 郭东科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