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篆刻的尉英普。
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位于尧都区青狮南街文化局家属区的“方寸斋”,尉英普正在赶制他的系列作品“道德经里的智慧”。他说:“工程很庞大,50多方印章,容不得片刻的清闲……”“方寸斋”尽管也号称“斋”,其实,是一个仅仅有五六平方米的地下室。中午的时候,有阳光直射进来,这时候刻印不用开灯,其余时间都是开灯工作的。与其它堆满杂物的地下室不同的是,这里挤满了篆刻用的物品,这就是印人尉英普心灵休憩的地方。尉英普说,除了上班,几乎所有的时间全在这里,只有在这里,心才能静下来。
尉英普70年出生于襄汾县尉村,“喝”过许多墨水的父亲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字,父亲说,真正的英雄都是从普通人里走出来的。“70后”大都度过的是一个没有玩具的童年。可尉英普有自己的玩具,玩具就是村前河里的胶泥。胶泥干了以后裂成一片一片的,尉英普把它们拣了起来,三下两下就削成一把枪,或者一把小刀,他的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被小伙伴们来回争抢着。别看人小,心眼儿却不少,尉英普在这些“玩具”的刀柄和枪把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后来,他在艺校求学期间才明白,他童年时的那一招叫做“落款”。
走出艺校校门,尉英普在市群众艺术馆参加工作,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像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尉英普也得考虑柴米油盐这些琐碎的事情。只是稍微有一点喘气的机会,他就要来到他的“方寸斋”里琢磨琢磨。他说,我喜欢冲刀向石的感觉,感觉在那一刻,心中的琐事也随着石屑纷纷抖落了一地。锯石头的声音在别人听来是再刺耳不过了,可在我听来却是世上最美妙的音乐。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个挚友的直言不讳让尉英普真正奋发图强起来。
尉英普利用闲暇时间为他的两位朋友各刻了一枚名章,在一次聚会上,他把名章递给了这两位朋友,其中一个朋友在仔细看过以后说了一句让尉英普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话,朋友说:“你给他刻的那一枚还能用,我这一枚根本就没法用。”朋友直言不讳的话让尉英普感觉心里凉飕飕的,回到家,他就把自己关在“方寸斋”里苦思冥想,仔细琢磨这方印章的败笔之处究竟在哪里?半个月后,尉英普把重新刻好的印章递给了朋友,朋友看后惊讶地说:“这不是你刻的吧,半个月的变化不会这么大吧,你是不是找高手替你刻的?”尽管朋友心直口快,可这件事情让尉英普领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用上心,印才能刻好。
为了刻好印,尉英普到处买篆刻书籍、买石头,临汾的大街小巷买遍了,就去太原、石家庄买,买一书包石头,得花两三千元,买得口袋空空如也了才知道往回返,每次背回来的时候,背上都会勒出几道血印。妻子心疼的埋怨他,别再干这“赔本买卖”了。说是“赔本买卖”一点也不假,有时候买回的石头被朋友看上了,开几次口要不到手,就埋怨他说,给你要一块石头,又不是割你的肉呢。尉英普苦笑着说,这块石头真舍不得,真想割一块肉给你代替它。
上海的韩天衡、浙江的王本兴、河南的李刚田……这些前辈印人是尉英普心中的偶像。他说,量的重复才能等来质的转变,不断地修正、完善、突破自己,才是一个印人的品格。而这需要积累、磨炼、反省,需要定力、劳力、耐力……在“方寸斋”里,他俯首在方寸之间,在做印的路上苦苦求索,初学白石老人、后转而学汉印、再由汉印进入徐三庚,逐步形成了自己拙朴浑厚的风格,逐步走近了方寸之上的那一片绚丽多彩的天空。
记者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