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祈福桥架起来:九丈八长、二尺二宽的黄布作桥身,上贴各式各色剪纸,下挂近200件手工艺品,八仙过海、十二生肖、挑担的牛郎和缠梭的织女,件件惟妙惟肖;剪纸、花馍、书法“晒”出来: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张张纯手工剪纸精巧古朴,孔子授学、西游记人物……组组花馍形神兼备,勤为本、俭养德……幅幅书法作品以字化人;文艺节目演起来:广场舞、眉户剧……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齐上台。
今年“七夕”节,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在村西头文体广场举办的这场首届“七夕祈福”文化节,秀出了民俗魅力,火遍了十里八乡,亮出了赤邓人的精气神。当晚,为此奔忙的村党支部书记郑江波终于睡了个安稳踏实觉。
“多亏了丑蛋!”在乡亲们眼里,赤邓村能芝麻开花,从一个卫生差、收入低、满村土路的破落村蜕变成如今环境美、村风好、经济发展的美丽宜居示范村,郑江波该记“头等功”。
抓党建 强基固本聚民心
“要想村子发展好,抓好党建是保障。”少时参军、因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突出而火线入党的郑江波虽然50岁不到,却已是有着近30年党龄、20年农村党支部工作经验的老村党支部书记了。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优化支部工作机制,加强党员培养教育,改善党员活动室环境,增强支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一手把赤邓村党支部建成了“先进基层党组织”。
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党员管理制度,完善“四议两公开”、民事代办、“定查评”等支部工作制度,解决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足的难题;鼓励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重点在村委会成员、致富能手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解决支部党员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上门送书、视频学习、交流座谈等方式多管齐下,提升全村党员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水平……繁琐细致的党支部工作,郑江波一干就是20年。
“村里的事要大伙儿说了算,干部带头干。”郑江波自觉自愿为自己设置了“民主议政”的“铁笼子”。今年年初,不少党员提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太小,容纳不下所有党员集中议事学习。他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的建议,组织支部党员将党员活动室搬到了村文体广场的舞台上,并配置了桌椅、图书和电教设备。这样一来,舞台既可以举办文体活动,又可以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利用率大大提高。7月1日,全村党员佩戴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此举行,80多岁的老党员郑三禾、王成高激动地说:“就像重新入了一回党,党员意识更强了。”
郑江波是个热心肠。替行动不便的村民拉种子化肥,送生病的乡亲去医院,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捐款……时间长了,村里人都知道,“有事找丑蛋!”他的手机是全村人的“求助热线”。2004年冬天,一村民因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棺材为母亲入殓,郑江波找到棺材铺老板说:“不用怕,他给不了钱找我要”,在他的张罗下,老人才得以入土为安。今年7月的一天,村里两名放暑假的学生骑电动车在108国道发生车祸,其中一人当场死亡,接到求救电话后,考虑到女孩的爷爷、奶奶承受力差,他瞒着老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配合事故队展开调查,随后又通知女孩远在南方打工的父母,帮忙协商赔偿款、料理后事,忙前忙后十几天。
一个好党支部书记就是凝聚力,一名好党员就是一面旗。在郑江波的组织、带动下,赤邓村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今年夏收时节,郑文定老人听着一声紧过一声的打雷声,眼瞅着满院晾晒的小麦急得团团转,郑江波带着几名支部委员,顾不上自家晾晒的小麦,雪中送炭帮老人收麦;今年汛期,他开着自家的车把住房漏雨的马老汉送到邻村女儿家,又带着支部、村委一班人顶着暴雨排查险情,提醒住房老旧的村民注意防漏防渗,帮助郑建功等几户低洼、排水不畅的院子买水泵、抽积水。积极组建赤邓村党员学习微信平台,组织全体党员义务清理排水沟淤泥,年轻党员和孤寡留守老人结对帮扶……一项项活动强了支部、解了民困、聚了民心。
抓经济 富民强村促发展
赤邓村全村398户、1792口人,3800余亩耕地中旱地占多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鼓起乡亲们的腰包,是郑江波践行多年的课题。
多年来,他积极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改善农业发展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兴水利、搞开发、引产业、促转型,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走“合作社+产业+农户”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子。近年来,全村新打井1眼、配套旧井13眼,铺设管道10000余米,解决了2000余亩农田“靠天吃饭”的困局,助力赤邓村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已有卜峰芦笋专业合作社、顺兴杂粮专业合作社、明德庄园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7家,獭兔养殖发展到15户,种植地黄、柴胡等中药材400余亩。
71岁的闫拽枝和84岁的王冬青是村里剪纸、面塑的老把式,“以前不值钱,现在生日项圈80元、寿糕能卖100多,多亏了村里给宣传”,眼见着老了老了还能凭手艺挣钱,老人们笑开了花。扶持中老年妇女依托传统技艺,发展剪纸、花馍产业是郑江波持续了多年的工作。“我们村的纯手工剪纸质朴雅致、别具一格,花馍形巧色艳、自成一派,可惜多数妇女嫌难学,大都外出打工。”面对发展现状,他既着急,又惋惜。
赤邓村是两晋时期廉吏邓攸的故里,上千年的剪纸、花馍制作技艺、百余年的七夕搭祈福桥习俗流传至今。随着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今年年初,郑江波组织召开村党支部会议,提出了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第三产业的构想。
走巷串户问访、一字一行整理,在他的主导下,邓攸文化、剪纸面塑技艺、扫帚杈把集会、七夕祈福节等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被深入挖掘,村民重拾传统技艺的热情空前高涨。他又顺应民意、一鼓作气,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首届“七夕祈福”节,迈出了产业转型、富民强村的重要一步。
成立剪纸、花馍、祈福桥传统技艺教习所,聘请精艺精湛的老把式传教授学,发动全村劳动能力弱的中老年妇女潜心学艺……文化节过后,郑江波带领村两委班子又忙活开了。
抓民生 一枝一叶总关情
环村路四通八达,绿化林带郁郁葱葱,青砖红瓦的民房整齐排列,簇新的太阳能路灯节能明亮,二十四孝、邓攸故里等主题文化墙图文并茂,文体广场花香袭人、器材齐备。初秋,站在赤邓村村口,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美丽宜居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然而,你很难想像她曾经灰头土脸的样子。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晚上出行黑乎乎。郑江波说,他永远记得刚上任时赤邓村的模样。建村小学、园林文体广场、村民住宅楼,中心街道硬化、小巷硬化,盖村门楼、拓宽酒庄路的前身东风路,铺设全村自来水管道,主要街巷分布悬挂新旧二十四孝图、弟子规文化宣传版面,村规民约、卫生公约逐步完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赤邓村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申报项目、协调资金是硬头差使。为了改善人居环境,郑江波带领村两委干部,报项目,跑资金,累计筹集了500余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2012年,郑江波多方协调资金、化解占地纠纷,确保酒庄大道赤邓段按时竣工;今年,他多方奔走,积极为村里申请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0余万元。
硬化村北连接线路面1500余平方米,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安装太阳能路灯39盏,方便群众夜间上下班出行;美化、绿化村南1000米长的过村柏油路,南侧栽植了2000余株塔柏,北侧依托民房粉刷了2000多平方米的彩绘文化墙,展示本村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清除陈年垃圾50000立方,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健全了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将村里的电网、水网改造升级……今年以来,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陆续竣工,赤邓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多年来,郑江波带领村两委班子按民所需定思路、针对问题干工作。村里孤寡空巢老人三餐没着落,就多方筹资15万元,建成高标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厨房、餐厅、休息室、活动室一应俱全,使老人们老有所养、乐享晚年;村民看病就医不方便,就筹资10余万元,建成高规格的村级卫生室,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就诊、买药、输液、体检等医疗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不丰富,就购置音响、灯光等设备,方便村民晚饭后在文体广场跳舞健身,又在每年的中秋节邀请剧团进村演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村民家庭不和睦,就组织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文明村风。
路宽了、街美了、新房多了;村风好了、腰包鼓了、乡亲们的笑容多了。赤邓村的美丽蜕变有目共睹。近年来,该村连获“省级生态园林村”、“市级文明和谐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殊荣,郑江波也先后十几次被授予“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美丽赤邓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郑江波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甩开膀子接着干……
“丑蛋不丑,一心为咱老百姓,他办的那些事、干的那些活,我们都记着呢……”说起郑江波。赤邓百姓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心里话。(焦玉龙 郑少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