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28个村的“摩托医生”
——记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党支部委员、村卫生所医生贺星龙
临汾新闻网讯 黄河、摩托车、共产党员、乡村医生,几个没有内在关联的词语,因为一个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他就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党支部委员、村卫生所医生贺星龙。
“80”后的贺星龙,2000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来,他行医于山西大宁、永和与陕西延长三县,骑坏了6辆摩托车;16年来,他不分白天黑夜,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服务周边28个村的百姓;16年来,他出诊上万次,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
一名村医的坚守:不忘初心
“星龙这个娃真不容易!整整16年,他都没有改变过初心,一门心思为村里的老百姓看病。”纪录片《村医贺星龙》的拍摄者高本增这样评价他跟拍了两年的“主角”。
1999年7月,贺星龙从运城卫校毕业后,因为忘不了乡亲们三十元、二十元帮他凑齐了3000元的学费,更无法直视乡亲们由于没钱看病的痛苦神情,他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医生。2000年初春,他用一孔土窑洞当作诊所,卖绵羊、玉米勉强凑了960元,购回简单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从此,贺星龙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村医生涯。
2013年腊月,索堤村贺润平的孙子发高烧抽风,贺星龙冒雪出诊,坡陡雪滑,连人带摩托跌进路边1米多深的沟壕里。自己包扎了一下,拄着棍子,一瘸一拐,继续前行。第二天,他再次冒雪翻沟抄近道给张立俊出诊,连人带药从200多米的山顶滚到沟底……老人的病情缓解了,他的脚伤更重了,12天后,县医院诊断他右脚内踝关节骨折,他给自己打上石膏,在家里躺了半个月,又匆匆奔走在出诊的路上。
伤筋动骨一百天,贺星龙何尝不知?可患者的需求,容不得他那么长时间休息。16年来,贺星龙始终坚持“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服务于周边28个自然村的患者。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无论风雨雪晴,白天黑夜,从未耽过误患者的病情。
是他把大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的张立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是他坚持10年半夜上门为徐家垛村八旬退伍军人贺德明插导尿管;是他在去曹家坡出诊的路上,摩托翻车,摔得脸上、手上、脚上血淋淋;是他除夕夜万家灯火中坚持出诊,只有黑夜和寒风相伴……
一颗奉献的爱心:舍己为人
“星龙不是他妈妈一人的儿子,而是众人的儿子,是我们这一片上百名老人的儿子!”索堤村郭苏珍老人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赊欠医药费是常事。“有钱看病,没钱也看病。这娃从来没有张口要过钱”。这是群众对贺星龙的评价。面对这些百姓,贺星龙说,“村民生了病,总不能因为没钱,就不给他看吧?”
经贺星龙治疗过的470余位留守老人中,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乐堂村的13户五保户。2000年起,贺星龙就主动承担起13户五保户的医疗费用,不仅如此,过年给他们送米、送面,大年初一还把他们叫到家里吃顿团圆饭,还给每位老人买一件新衣服……而贺星龙却连续6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时常穿着开摩托车店同学送的工服。上乐堂村村民张立俊,老伴去世后,忍受不了孤单,贺星龙便在县城旧货市场买回一台旧电视机,修好后给老人安装上,解除了老人的孤独;上村村民贺凤娥,下肢瘫痪,南堡村村民冯秀莲常年生病,卧床不起,贺星龙到县里废品收购站,购买回两辆破旧的轮椅,拿回家修一修,赠送给两位老人,而贺星龙的岳父,患有脑梗塞,行动不便,也需要个轮椅,可他左等右等,直到去世,也没轮着他坐轮椅;他还主动承担了28个自然村、1028名儿童疫苗接种,200余个儿童营养包发放,全村600多只羊和150多头驴的防疫和医疗,同时为乐堂村民建立了500多份健康档案;他还兼职着全乡里的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使村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卡介苗、乙肝首针接种率达100%,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二类免疫接种率达到85%以上。
一名党员的担当:恪尽职守
2004年,贺星龙成为乐堂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组织上分配给他的工作就是搞好村民服务。
贺星龙带领留守老人,奋战三个冬春修通了四条沟的十八里机耕路,告别了驴驼马带的历史;他还主动承担起了25盏路灯、12台计算机、140个电视机锅盖的调试养护和维修。贺星龙在组织留守村民完善、村里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村民的农业调产和经济收入。2012年,贺星龙率先在自己租种四亩地里种上142棵红富士果树,在他的带动下,目前,乐堂村已发展果树800多亩。
贺星龙,这位“80后”摩托医生,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坚守农村,尽心履职,不计得失,不畏艰难,苦干实干,16年如一日服务百姓,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留守老人和儿童,奉献给这块古老的黄土地。
贺星龙放心不下十里八乡的村民,他说:“不是村民们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大家。”在他心中:山村病人的所谓小事,就是自己顶天的大事。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