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
前不久,在山西省第三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销会中,我市喜获3银1铜等6项29个奖,临汾妇女手工艺品绽放光彩。
平阳印染、蒲县布艺鸳鸯、山核桃手工枕头、坐垫、侯马世德堂飞虎、皮影、晋绣、丁村土布衫等等,一件件蕴含传统文化、精湛技艺的手工艺品,深受来自全国各地手工企业负责人,尤其是女性朋友的喜爱和追捧,这些手工艺品都来自临汾市妇联打造的平阳花文化创意产业。
那么,平阳花文化创意产业何时开始打造?打造过程中有哪些蕴含临汾本土特色的手工艺品?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如何?在此次展销会上,3银1铜荣誉花落谁家?她们的获奖作品背后,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记者分赴几位“巧姐”家中,走进她们的内心深处。
策划人 郭秀婷
史瑾萍展示获奖作品“富贵长寿”
临汾新闻网讯 史瑾萍,在不久前的第三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评展销暨“三晋巧姐+旅游”创新发展推进活动中,凭借一幅名为《富贵长寿》的平阳木版年画获得银奖。
近日,记者见到史瑾萍时,她正在小小的工作室内忙碌,手边是一幅幅整齐排列的木版年画。她给记者讲述了平阳木版年画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坚持不懈的热爱。
一色一线 灿烂文化
史瑾萍首先和记者分享了木版年画的文化,在一边交流一边欣赏中,那一色一线的美不禁让人陶醉。
“平阳木版年画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也就是今天的临汾市,最初是为了表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比如,起驱邪镇宅作用的门神年画,祈求上天降福的灶神、财神等年画,主要在过年时张贴。随着时代发展,年画的种类和寓意也更加丰富,除了年画外,还有拂尘纸、窗花、灯花等,多表达的是人们的美好祝福,这其中作为平阳木版年画的特色就是拂尘纸。”史瑾萍拿起一张名为《九凤朝阳》的年画介绍说,拂尘纸是张贴于碗架等器物上的画,既防尘又有装饰作用,都是横方型,而在这次活动中,拂尘纸获得了最受欢迎旅游手工艺品奖。
说起此次的获奖作品,史瑾萍表示,富贵长寿》原本是一幅即将遗失的年画,但她经过重新刻版印刷,最终让这幅作品重获新生,也得到了大家的喜爱。“这幅年画是传统的祝寿图,色彩艳丽,线条细腻。平阳木版年画中达到5种以上颜色的画,只能手工上色,所以这幅作品能够重新面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史瑾萍说,一幅木版画的完成除了历尽艰辛的“重生”,还有痴心不改的传承。
传承发展 砥砺前行
今年48岁的史瑾萍“入行”时间不长,但自2006年开始,她对平阳木版年画的热爱已经不能割舍,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在战争年代,平阳木版年画大量遗失并遭到破坏,后来始终难以恢复。我最初跟随老艺人去各地收木版画时,那些严重损坏的年画让人非常痛心,而找版的艰辛也让传承文化的道路异常困难。”史瑾萍回忆,面对那些完整惊艳和面目全非的作品,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伤感,困难也不断产生。
史瑾萍介绍,平阳木版画的制作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经历了找版的艰难,紧接着就是修版的挑战,损坏严重的木版有时连老艺人也束手无策,在其后的染色套色阶段,由于传统年画运用的都是自然之色,如“锅底黑”,史瑾萍通过半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去尝试、去实验,有时还不一定成功。
史瑾萍说:这项传统艺术虽然也有年轻人喜欢,但是极少有人专门去保护和传承它,平阳木版年画如今缺乏的不仅是创新的方法,也缺乏传承的人才。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俗年画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