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郭素勤:印出平阳朵朵花

2016-09-01 09:37: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一对枕头、一个靠垫、一个床单……前不久,53岁郭素勤的平阳印染布艺——“乡情相恋”手工技艺作品,在省妇联举办的第三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评展销暨“三晋巧姐+旅游”创新发展推进活动中夺得银奖。

  她的这套床上用品有什么独特之处呢?8月26日,记者见到郭素勤,深切感受到她作为平阳印染布衣传承人的坚毅、执著与独特。

  展评作品传统+创新=独一无二

  一个多月前,郭素勤接到展评通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把传统手工技艺与这次“三晋巧姐”展评进行更好地结合。

  平阳印染布艺属省级非遗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传承人,郭素勤始终坚持传统+创新的思路,她思索再三后决定,以新的理念设计作品。首先,她突破了以往印染布艺和手提包系列的小载体,选定手工土布作为此次作品载体。在印染过程中,十米原汁原味的手纺土布,她一针一线地缝合在一起,并以有吉祥寓意的鱼和莲花作为主创元素,从设计图案、制版到最后调配颜色、印染,做到了步步精心、套色精确、印染到位、色调统一……

  在郭素勤家里,记者看到了这件作品,仔细观察发现,整件作品做工精细,印染精美,尤其是寓意连年有余的荷花和鲤鱼,惟妙惟肖,真实感极强。郭素勤介绍:光一个床单,我就先后设计了三组图案,分别运用到中心、床沿和下摆3个部位。每组图案制有4块版,每块版颜色不同。整个床单下来就进行了104次手工印染程序;枕头和靠垫也是这次配套的布艺作品,采用的是同样的材料,一对枕头印染了32次,从填充物到缝制成型,都颇为用心;在靠垫的设计上,把中国传统的盘扣运用其中,加上艳丽的色彩和牡丹团花,让人感觉它有着一种独特、古朴而又时尚的美感。四件作品均为手工缝制,看起来色调协调,并构成了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在技艺制作上,将剪纸和平阳印染布衣进行了结合,同时展现了家乡的手工技艺。经过20多天的精心创作,这件‘乡情相恋’作品圆满完工。”

  正因为平阳印染布艺采用的是传统手工技艺,整个制作流程比较繁杂,投入精力和时间非常多。为了参加这次活动,郭素勤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累得腰酸背痛。丈夫很心疼,提醒她:再喜欢手工艺术,你也要悠着点啊!”可是,平阳套色印染容不得半点马虎,郭素勤又怎能松懈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次展评作品中,专家从材料运用、图案设计、创作意图,尤其是手工技艺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荣获银奖,为临汾争得了荣誉,同时也展现了平阳印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无穷魅力。

  继承发扬热爱+执著=永不放弃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郭素勤能获得此次殊荣,跟几十年的积累密不可分。

  谈起郭素勤的学艺路,她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我从小就喜欢剪纸、平阳印染等民间艺术。年少时,我见过老姑父夫妻俩从事印染的场景,从好奇到喜欢、从询问到接触,我对传统印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美丽的平阳印染布艺让观者痴、做者迷,郭素勤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翻开一本书,看到一处景,她都想着怎样用剪纸艺术把它表现出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最大的苦恼是时间不够用。一开始,想让时间慢下来,每天能多一点时间来创作;后来,想让时间停下来,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儿;现在,想让时间倒转,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郭素勤将继续在民间的土地上吮吸艺术精华,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靠手工与智慧,将传统文化的精美与现代生活的多彩巧妙结合,让“平阳印染布艺”成为一朵鲜艳的奇葩,绽放在平阳大地上。

  相关链接:

  中国是最早有纺织品和发展染色业的国家,印染来源于古老的捺印工艺,唐宋时期称“药斑布”,明清时期称“浇花布”,纺织技术起源于民间,印染便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诞生了。

  在临汾,有一项与布有关的手工艺,传承了百年,那就是平阳印染布艺。在农村,娘家母亲在女儿出嫁时都会为其陪嫁一些日用品,而喜庆的日子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这包包袱的花布了。平阳印染布艺作为黄土高原的手工印染工艺,具有浓郁的色彩和鲜明的个性,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地域文化最为传统的代表。但随着发展,机器生产的纺织品占据了市场,人们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平阳印染布艺作为纯手工用品逐渐被人们所淡化,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印染工艺濒临失传。2013年12月,郭素勤的“平阳印染布艺”通过申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荣获了“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