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刘淑玉:行走在传统艺术间的80后

2016-09-06 10:00: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三晋巧姐”心灵手巧闯天下系列报道之四

刘淑玉行走在传统艺术间的80后

  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的午后,窗外徐徐微风吹来,刘淑玉低头伏在枣木板上赶做着第二天的作品。只见她一手压着牛皮的一角,另一只手不停地更换着刀具,顺着牛皮上画好的纹路,小心翼翼地将帅头的每个细节都雕刻出来。

  “每一刀都必须掌握好力道、方向和尺寸,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一刀割断,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刘淑玉说,做皮影不仅是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通常需要成千上万刀精雕细琢才能成型,花费一天的时间刻出来巴掌大的一个作品更是要经过数年练习。

  近日,记者在侯马市新田乡西侯马村见到了刘淑玉。今年31岁的刘淑玉,从小受母亲赵翠莲(皮影雕刻传承人)的熏陶,自19岁便开始一心一意学做皮影。因为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加之悟性较高,短短几年内便有数幅作品获奖。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山西省第三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销会中,她更是以雕工出众的《巧梳妆》在200余幅作品中斩获银奖。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比普通女性粗壮的胳膊,满是刀口的双手,都在讲述着这些年发生在刘淑玉身上的故事。

  融会贯通 取长补短

  回忆起初学做皮影的那段时间,用“煎熬”两字形容并不为过。“年少贪玩,正是十八九岁的花季年龄,同龄的小伙伴不是外出看世界,就是考上了理想学府,我却需要每天坐在硬板凳上,将同样的手工活儿一遍又一遍练习。”那时,在刘淑玉眼里,用硬邦邦的牛皮刻出来的皮影形象所差无几,日复一日的雕刻工作更是索然无味。放弃的念头时时萦绕在脑海中,但想到这终究是一门技术,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淑玉跟随母亲前往陕西华阴县交流雕刻皮影的相关经验,她意外地发现,原来天下的皮影虽看似相同,但在雕工、着色、表演等方面还是有所差异。这是她第一次对钻研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即 决定留在华阴县,向当地雕刻皮影的老师傅拜师学艺,从而将两地的皮影雕刻技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咱侯马当地的皮影是先用铁笔在透亮的牛皮上印画出纹路,再用规格不一的刀具雕刻出来,而华阴县的皮影却是套在固定的模板上再加以雕刻,两种雕刻方法各有千秋。”在长达半年的学习过程中,刘淑玉在雕刻工艺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雕刻速度也大大加快,一天刻成一个靠旗武将已不在话下。

  补足短板 不断创新

  学成归来,刘淑玉开始和母亲赵翠莲一起合作完成多幅作品。随着对皮影雕刻以及皮影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刘淑玉对皮影的兴趣不止停留在雕刻工艺本身,她开始关注皮影的着色工艺。2006年,单身母亲与孝义木偶皮影剧团团长李世伟相识、相知并组建了新的家庭,父亲对色彩的敏感提升了侯马皮影在着色方面这一短板。刘淑玉告诉记者:毫不夸张地说,父亲的着色理念加上母亲的成熟雕刻工艺,将侯马皮影往前推了一大步。以前皮影人物的着色以大红大绿为主,然而,父亲在用色方面却非常大胆,加入了玫红、中黄等过渡色,大大丰富了人物色彩,让皮影形象更富有观赏性。”

  渐渐地“三分刻、七分染”这一新理念也让刘淑玉意识到,有时精湛的着色甚至能弥补在雕刻过程中的细微不足,更能将每个皮影人物身上的故事生动地表述出来。“现如今,看皮影表演的人少了,收藏皮影作品的人多了,皮影更多是作为工艺品被博物馆或个人收藏。翻看以前的人物形象,大多以侧脸为主,而且面部表情较为狰狞,但随着皮影更多地被赋予了观赏性和收藏性,关公、观音、花、鸟等富有寓意的皮影造型多了起来。”

  传统艺术 现代理念

  40年前,母亲赵翠莲迫于生计学了雕刻皮影,40年后的今天,刘淑玉因为热爱,在皮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谈到这一点,刘淑玉感慨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以前刀具、牛皮都需要自己制作,母亲一方面得靠手中活计拉扯三个女儿,另一面还需承担着传承雕刻技艺这一历史重任,肩上压力可想而知。在我看来,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有前辈积攒的数十年雕刻经验,再加上政府对此项工艺的日渐重视,这些因素都是新一代皮影雕刻者得天独厚的条件。”

  侯马皮影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多年,刘淑玉外出表演和作品参展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但她却道出了对皮影发展的担忧。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能坚持坐在幕布前看皮影表演三四个小时的观众少了,看稀奇的观众多了;原汁原味的唱腔少了,人物的动作多了。刘淑玉坦言,她的多次表演被要求省去唱腔,压缩时间。看到这些现状,她不禁思考,不仅皮影的雕刻技艺需要被保护起来,原始的剧本和唱腔也亟待保护;只有这样,皮影艺术才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