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马世晓:“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

2016-09-29 10:45: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

——记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马世晓

  临汾新闻网讯 9月25日,星期天,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马世晓仍在山西(运城·临汾·吕梁)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会上忙碌着。

  这样的忙碌,不止于这一天。

  有着25年党龄、今年52岁的马世晓,似乎从来不知疲倦。多年来,在马世晓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的概念;多年来,他披星戴月奋战在一线,很少有全家团圆的日子;多年来,他忠实践行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隰县产业扶贫工作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翻阅马世晓的履历,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的职务里始终离不开一个“农”字——1979年参加工作后,任隰县农业基本建设专业队第一分队队长;1998年,任隰县农业基本建设专业队副队长、农建营副营长;2002年,任隰县农业基本建设专业队队长、农建营营长;2007年至,任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隰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梨果产业,是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07年,为了实施好桑梓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初任隰县农发办主任的马世晓提出了“塬坡沟川滩综合治理,田林路坝渠配套建设”的思路,把有限的260万元资金用在刀刃上,平田整地、引水灌溉、闸坝拦蓄、谷坊保土、林木混交,整地错落有致。在他的带领下,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工作初战告捷,一举扭转了多年被动局面,整体工作步入了快车道。当年年末,在全市项目工程观摩会上,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要求全市山区县向隰县学习。

  马世晓深知,玉露香梨是隰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为发展好这一主导产业,2015年,围绕如何扩大玉露香栽植规模、如何使优势产业在脱贫攻坚发挥关键作用、如何用新的栽培模式让更多人得到效益,他组织全县乡镇长、专业合作社、梨果大户、村委干部赴河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接受先进栽培技术,并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了3年玉露香栽植管理技术合作协议,全力推动玉露香产业急速发展。

  为了保证玉露香密植的技术实施、尽快挂果见效,马世晓带领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人员,开展了密植园建设先行先试工作,针对全县垣、川、沟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土壤气候,合作社牵头,建起了黄土东垣、无鲁垣、曲池垣示范基地;沟川地区建起了峪里、下崖底、示范基地;水川地区建起了桑峨、义泉示范基地。基地出经验、出依据,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群众积极的集中连片乡镇,给予安排农发项目投入。此举引得省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么贫瘠的土地上,通过治理,栽下了百姓致富的希望!”马世晓坚定“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的信念,在实施密植园的过程中,采用科学施工、机械挖壕、宽行密植的方式,将每亩栽植由原来的44株增加为167株至220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提水上垣,滴灌进园,圆柱树形,水肥一体,有机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省工省力,当年栽植、两年挂果、三年有效益,4年至5年达万斤,每亩收入3万元,提早3年挂果丰产,每亩密植园的效益是传统栽植的4倍。

  事实上,马世晓一心向“农”的成绩远不止此。

  在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方面,马世晓以玉露香密植园建设为突破口,从2015年开始,建玉露香密植园示范基地420亩。2016年,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土地治理、“一县一特”、“适度规模经营试点”项目,在隰县义泉片和刁家峪片新栽植密植园3000亩。目前,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600余万元,在今冬明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项目,进一步扩大玉露香密植园6500余亩,同时带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在产业化发展方面,马世晓一是选择有带动力、讲诚信的企业进行申报;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扶持有产品优势、有市场潜力的企业;三是衔接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在精准扶贫方面,马世晓抓住特色产业,围绕精准扶贫,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密植园建设,实现产业带动、产业扶贫的大目标。项目区,吸入贫困户的范围越来越大,带动贫困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隰县城南乡路家峪村为例,这里以前是有名的“光棍村”,通过实施梨博园项目,一间窑洞由过去的几千元上涨为几万元,路家峪村也由远近闻名的穷村变为了家喻户晓的富村。下一步,他规划在2年至3年内,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玉露香密植园1.5万亩,增收4.5亿元,按全县8万农民算,人均增收5600元。

  凭借深耕农业多年、扎根农田一线的奉献,马世晓的荣誉随之而来:被隰县人大授予“人民满意公仆”;连续5年被评为隰县重点项目建设“十大功臣”荣誉称号;获得“临汾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对于马世晓而言,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荣誉会随着掌声渐渐消失,但是奋斗的脚步却还将继续。他深知,对于隰县这个山区农业贫困县,群众脱贫的出路在于产业开发,改善农业生产的重点在于生态建设,建设小康的途径在于现代农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任重道远、势在必行!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