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赵松龄出生于尧都区金殿镇,自小受到姥爷熏陶渐染,对文学兴趣浓厚。国庆节期间,记者见到了这位为文痴狂的古稀老人,在赵松龄如数家珍的书籍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
探文海 如醉如狂
1946年出生的赵松龄,祖籍金殿镇峪口村,自幼随姥姥、姥爷生活在桑湾村,1968年从山西师范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商业系统、厂矿、机关工作。虽然工作数次调整,但他始终脱离不了与文字的相依相伴。
“我自幼丧母,由姥姥姥爷抚养长大,姥爷是临汾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也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时,姥爷给他买小人书、买戏本,还常在煤油灯光的笼罩下讲述《芦花》、《教子》的故事,这些至今他都记忆犹新。
幼年对文学的懵懂不知,到青少年时期开启了真正的痴狂。“1961年我考上了临汾一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看书几近疯狂,导致眼睛近视,成绩下滑,到了高二猛然意识到快要高考,这才忍痛将文学书籍割爱,抓紧时间学习。”这些经历为赵松龄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
十万字 痴心不改
受当时历史背景影响,赵松龄的大学专业只能选择生物化学,但让赵松龄欣慰的是,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一直与文字打交道。
2005年退休后,赵松龄全面开始了自己的文化研究。首先受邀担任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之后又担任了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老年书画研究会特邀理事及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诗词学会理事。期间,赵松龄参与主编了《尧都文化研究》《金殿沧桑》《尧都红色老区村》《在姥姥家长大的孩子》等书刊。此外,他还独立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些文字累积可达十几万字。
“尧都文化现在需要抢救,这是我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赵松龄表示,传承历史文化,需要走进民间,也要走进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让尧都文化留存传递下去,而这也让他的文学热情更加炙热。
两本书 诉说生命
“无才竟任公门事,有幸终随文化人。已醉墨香空万虑,生涯回首付狂吟。”赵松龄在七律《七十自嘲》中这样写道,这是对现实的慨叹,也是对生命的感怀,除了文学研究,他的个人作品诉说了对文学的孜孜以求。
赵松龄在退休之前就著有诗集《生命的小河》,100首诗记录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挥笔抒怀。今年又发表了诗文集《生命的小河》续集。
就像赵松龄书中自述,他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犹如学步,虽热爱奋笔疾书却未能成为精品,就像他自喻其作品是生命小河般流淌曲线,文学是他难舍的生命之歌。
记者 赵文家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