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身边的“120”
——襄汾县景毛乡柴王村村医万强胜小记
临汾新闻网讯 18岁,他跟着父亲学会了打针、输液、号脉,能辨识多种中草药;19岁,他参军入伍,成为部队卫生队一名小有名气的卫生员;4年后,他放弃在部队深造的机会,毅然申请退伍返乡,立志要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为家乡百姓治病解忧,做百姓身边的“120”。他就是襄汾县景毛乡柴王村卫生所的医生万强胜,今年44岁。
童年记忆 奠定人生目标
在万强胜的记忆中,父亲万合龙拥有一双神奇手,他不会点石成金,却能治病救人。在他小时候,父亲担任两个自然村的赤脚医生,非常忙碌,就连睡觉也睡不安稳,夜半时分常常被人叫起就诊或出诊,第二天还是照常出诊、干农活儿。五十年如一日,父亲无怨无悔。童年的记忆太深刻,父亲背着药箱奔波在村街小巷的身影一直在万强胜的脑海里浮现——不管村里谁得了病,父亲给几片药,或者打一针,就能缓解患者的病情。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万强胜立志要当一名医生。18岁时,他跟着父亲学会了打针、输液、号脉,认识了多种中草药。
1991年冬,19岁的万强胜参军后,被分到了部队卫生队,经过培训成为一名卫生员。他年轻好学、基础扎实,很快赢得战友们的赞誉,得到卫生队老大夫的赏识,手把手传授他内科、外科等知识与经验。
4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对普通的病症已了如指掌,成了部队里小有名气的卫生员。4年后,万强胜放弃了在部队深造的机会,他申请了退伍返乡,立志要做百姓身边的“120”。
回村行医 甘做健康卫士
1995年万强胜退伍返乡,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晴风雨雪,只要病人有召唤、有需要,万强胜就会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田里埂头、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万强胜用自己的精湛医术,尽最大能力解除患者的痛苦,受到了村民们的称赞。就这样,他还不满足,自费参加了山西省职工医学院的学习及考试,并获得了大专学历。
在万强胜卫生所,有这样一面锦旗:妙手仁心。说起这面锦旗,万强胜讲诉了一件往事:1996年的一个傍晚,一个操外地口音的男子走进卫生所,双手捂着肚子,一脸痛苦。他赶紧让对方坐下,抓起胳膊先号脉,确定病症后,吃药、打针、针灸,患者痊愈后,才给了钱。
万强胜就是这样,不管是村里人,还是外村人,都一样对待,把病人当成亲人,有钱治病,没钱也要治病。他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群众服务。在传统医药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工作,用一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不起眼的村落里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乐章。
以身试药 申请国家专利
每到夜晚,柴王村里总有一盏孤灯亮着,微弱的灯光映射出一个瘦弱的身影,那是万强胜在研读医学专著。他读一读、记一记,偶尔还要思考片刻。妻子翻身坐起,催促睡觉,他点点头,关了灯。等妻子睡着了,灯又亮了。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做了大量笔记和心得体会,逐渐掌握了很多农村常见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
二十年前,万强胜还在部队时,他和战友整天穿着军用胶鞋,大多数人都有脚气,轻者脚趾瘙痒、肿胀、渗液、发白,重者糜烂,出现脓疱、流血等症状,异常痛苦。从那时起,他就有了研制一种治疗脚气良药的想法,希望彻底根治战友们的脚气。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个不眠夜的努力,万强胜总结出一套治疗脚气的中药配方。但他还没来得及给战友们使用,便退伍返乡了。一个突发的事件促使他不得不冒然试用了还处于理论基础上的治脚气的配方。
1997年8月,妻子已怀孕3个多月,却突然染上了脚气病,万强胜用了好多办法都没有治愈好,妻子脚趾间裂开血口子,并感染到腿部。当时,卫生所刚创办,条件极其艰苦。无奈,他向朋友借了500元,开始采购、筛选,精心研制出了治疗脚气病的药水。
经再三思量,他决定先在自己脚上做试验,有效果再给妻子使用。没想到,他只使用了一次脚气就治好了,他喜出望外,赶紧给妻子抹药。果然药到病除,妻子的脚气也很快好了。后来,他又免费为村里脚气患者治疗。从此,他在当地治疗脚气病的名声越来越大,现已成功治愈上万余名患者。
2002年,万强胜研发的脚气水配方经过县、市、省、国家逐层上报,最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紧接着,他又一鼓作气在临床应用中先后获得了皮肤病方面的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大爱无言 病人就是亲人
万强胜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他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
在乡村行医生涯中,面向的是农民群众,他秉着“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原则,经常照顾或减免一些贫困人员的就诊费用;对一些带钱不足或家庭困难的患者采取了先取药治病后付款的救急措施,没钱可赊账或减免,特别贫困的患者就实行免费措施。就这样,万强胜多年的减免费用总计达几万元。
记者采访当天,不断地有患者进来,打针、拿药——万强胜忙得手脚不闲,却乐在其中。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在乡村医疗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用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甘于清贫,乐在坚守。用他的话说就是,既然身着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就要心甘情愿地为患者负责。”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