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刘建华:扎根农村抓扶贫 心系村民解难题

2016-10-28 09:37: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劲草不择土,落地即生花。以村为家,你赤诚;以民为亲,你忠诚;想民所想,你真诚……你全心全意践行宗旨的风采在党旗上熠熠生辉,你无愧于一个称号——‘第一书记’……”在第三届2015感动隰县十大人物颁奖会上是这样介绍刘建华的。

  时光倒溯到2015年8月13日,随着久旱之后第一场雨的降临,市气象局增雨办主任刘建华以隰县阳头升乡贺家峪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进驻贺家峪村。从此,她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征程,与这里的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扎根农村抓扶贫

  贺家峪村位于隰县西南与永和接壤之处,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谷类等农作物为主。脱贫、教育、产业转变与发展、养老等问题一下子摆在刘建华的面前。看着乡亲们一双双期盼的目光,她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我一定要改变这个村的面貌。”刘建华暗下决心。为了掌握农民的情况,她走村串户,贺家峪5个自然村,390多户农民的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到农忙时,她总会帮农民在地里干活,一边干活,一边谈心,这成了她做思想工作、了解情况的一个“绝招”。村里的百姓把她当成了朋友、亲人,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和她说。在短短的时间里,她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大家庭。

  “上午给婆婆蒸了两笼馒头,中午就要返回村里,好像我就是贺家峪村人,心在村里,归心似箭。婆婆问我多会儿回家,我说秋收完……”这是11月16日,刘建华记录在工作日志上的一段话。4个多月的时间,厚厚的一本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她的工作与感受、记录了她的辛劳与付出、记录了她的心血与汗水。

  一心为民谋福祉

  走访村户与百姓拉家常是刘建华的工作常态。当她看到某些村户家境困难、劳力缺乏,甚至在面对一些五保户老人时,她时常潸然泪下。2015年的8月15日,她用自己的工资买了60多份月饼和慰问品,发放给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刘建华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她四处跑募捐、拉赞助。几个月的时间里,她跑遍了临汾市团委、民政、妇联等部门,为贫困户筹资、筹物。在她看来,这虽然力度有限,但却能让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

  在刘建华的工作日志里,写着这样的一段话,“放暑假了,大人们都在地里忙,村里这些孩子没人管,学习、安全都是问题,一定要赶紧解决……”经过走访调研,她了解到村里有6名假期回乡的大学生,于是在她的努力下,6名大学生成了村里孩子们的暑期辅导老师,让这些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平安而愉快的暑假。

  贺家峪是一个处于两山夹缝之间的沟渠村,一条小河绵延盘亘于村前。多年来,许多人们将生活垃圾弃于河岸,致使河水污染,河道脏乱不堪。为改善这一现状,只要一有时间,刘建华就亲自下河清理垃圾,在她的带动下,村民积极响应,将河道垃圾清理干净。

  心系村民解难题

  在刘建华走访过程中,一位操外地口音的智障女许红娟引起了她的注意。经多方了解后得知,许红娟是15年前走失,误入贺家峪村。虽然有人收留了她,但从此她与亲人失去了联系,亲人的焦急和思念可想而知。于是,刘建华四处奔走,为她寻亲。刘建华与许红娟的聊天中得知她是前卓头村人,听起来好像是运城附近口音,模糊的记忆、浓重的口音,要想确定该村确实有一定难度。刘建华开始在网上、地图上大量查找,三下运城实地走访,终于联系上许红娟的家人。可惜还是晚了一步,许红娟的母亲一个月前刚刚离世。父兄得知她的消息后欣喜万分,远在武汉上大学的女儿听到失联十余年的妈妈的消息,禁不住热泪盈眶。

  短短几个月,刘建华如久旱的雨露,用一腔热血、一份责任、一片爱心,滋润着这块土地,温暖着这里的人民,她用实际行动为“村官”树起了一块丰碑、一面旗帜。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