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王奇宁:好班子就是“火车头”

2016-10-31 10:03: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好班子就是“火车头”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尧都区金殿镇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奇宁

  临汾新闻网讯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如果把选好一位村干部、一个领导班子比作“火车头”,那一个村子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动力十足的“火车头”。

  2007年8月,王奇宁在尧都区金殿镇党委的重托下,毅然放弃了发展态势良好的个人企业,出任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挑起了苏村发展的重担。

  9年来,王奇宁作为苏村发展的领头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百姓把一个发展缓慢、村民思想涣散、村容村貌落后的穷村子,一跃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先后荣获“临汾市五好党支部”“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建设劳动竞赛模范集体”“临汾市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苏村2016年还被推荐为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强党建,为苏村“火车头”再添动力

  2007年8月,王奇宁上任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时,正值中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高峰期,周围村子的企业都办得红红火火。而苏村作为纯农业村,历史欠债累累,经济缺乏发展动力,就连本村街道拓宽改造都险些变成村里的“胡子工程”。村党支部更是几近瘫痪,全村2400多口人,22名党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村党支部没有党员活动场所,10年内只发展了两名党员,一年也开不了几次党支部会议。

  王奇宁上任伊始,首先把党建作为全村工作的抓手,自筹资金5万余元,建设了党员活动室;把有专长、有奉献精神、口碑好的年轻人吸收进党组织,每年发展1至2名,为党支部输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王奇宁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以“党员之家”为活动阵地,以远程教育为学习平台,营造了班子团结一致,党员干部立足实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王奇宁既是苏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又兼任村委会主任,他更加注重加强廉洁自律,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公道。在“定、查、评”工作法等重大事项落实过程中,他带头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操作,真正做到了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定。近年来,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村的道路硬化、学校建设等30余件惠及民生的大小事情,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抓经济,让百姓“土里刨金”得以实现

  苏村地处临汾市西环路西2公里处,全村2400多口人,1600亩耕地,人均不到7分耕地,没有矿产资源,没有大型企业,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村民如何从传统农业的思维中突围,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转变,过上安居乐业的小日子,一直是王奇宁的心愿。为此,王奇宁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村里的发展大计,并组织党员干部到曲沃县磨盘岭、洪洞县秦壁村等周边县市先进的地方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创新工作思路,在农民增收途径和渠道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2010年,在王奇宁的主导下,苏村发起了百棚蔬菜基地建设,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了农业转型发展。对农户最大的实惠就是投入土地,收取回报,就地务工,不担风险,按劳分配,利益共享。2013年开始,苏村又成立了临汾市尧都区格润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新一轮土地流转,建设蔬菜大棚、苗木基地,采摘基地等观光型农业。

  促和谐,让群众“幸福指数”节节高升

  2007年,王奇宁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两委”班子将村里的主街道从4米拓宽到了11米;2008年,苏村小学在原有校舍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造。完成了农渠防渗和机耕路的修复加固任务;2009年,投资40万元的苏村文体中心、党员活动室、高标准卫生所、农村科技活动室正式启动;2010年,投资130余万元硬化了全村的大街小巷;2011年,引资300余万元建成占地200余亩的蔬菜大棚;2012年,投资120万元高标准新建苏村教学楼;2013年,围绕“生态美丽乡村”主题,利用空闲基地建成生态园区;2014年,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农业园区高标准的通道,实现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2015年,围绕学前孩童入学难的问题,建成了苏村麦穗幼儿园;今年,苏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即将启动建设,投资16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也将启动……

  “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王奇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来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苏村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王奇宁更注重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建起苏村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成为了苏村群众沟通交流、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活动中心。成立了苏村文艺宣传队、百人威风锣鼓队、老年秧歌队等,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歌颂模范人物,有几组节目还曾在临汾市电视台连续播出。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苏村文化艺术节、苏村老年节。

  近十载的努力,硕果累累。在王奇宁的带领下,苏村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村内也形成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一片和谐的大好局面。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