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迎着晨曦去乡村小学教二胡;带着午餐到老年大学上音乐课,排练文艺节目;夜幕降临,去文体中心组织乒乓球赛前练习……这是年近古稀的傅瑾璧一天的活动缩影,忙碌、充实、自信。
傅瑾璧今年70岁,过去在霍州市商业系统工作,一直爱好音乐。2005年从该市盐业公司经理岗位退休后,他对音乐的热情依然不减,和身边的一些音乐爱好者一起在下王、源头、南关开办了少儿二胡培训班,并领衔创办了霍州民族乐团、阳光乐团、老年大学音乐班,培养音乐新人300多名,组织文艺团体演出100多场,成为群众心目中退而不休、奉献不止的潮人。
让歌舞充实老年生活
2009年,霍州市老年大学决定成立音乐班,校领导找傅瑾璧谈话,让他担任音乐班班主任兼教师。傅瑾璧想,社会上有不少退休或即将退休的音乐爱好者经常在一起交流,希望能有一个组织把大家集中起来开展活动,如果老年大学设立音乐班,就可以使广大音乐爱好者走到一起,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傅瑾璧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商谈交流后,2009年10月15日,老年大学音乐班正式成立。为了使编排的节目新颖、贴近群众,傅瑾璧经常与同事们深入基层挖掘好人好事,把普通百姓的鲜活事例编排进节目中,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参与进来,傅瑾璧组织排练了几首红歌和器乐合奏的节目,如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大型器乐合奏《地道战》等节目。他们走出教室,下基层表演兼招收学员,不收学费,不论身份,来者不拒,大家一起吹笛子、拉二胡、唱歌、跳舞、拉家常、叙旧情,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让山区的老乡也能学音乐
目前,音乐班学员已达到300多名,由于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实行了分组上课。不论刮风下雨,不管前来学习的学员多与少,哪怕只有一两个人,傅瑾璧和其他老师也都照常授课。假期或者双休日有需要补课的学员,傅瑾璧随叫随到。学员成达人家住离城较远的成庄村,为了学习专门买了一部电动代步车,每天早到晚退,还自制道具,专门给自己买了一身“行头”,每次外出演出都积极参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学员王国平的疾病在音乐声中康复,还应邀外出传授经验。老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三十不学艺。可傅瑾璧和学员们到老不休,学习手艺,还为社会作贡献,受到观众的称赞。
看到偏远山区许多音乐爱好者进城学习不便,傅瑾璧就应邀进村和他们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他们。2015年5月在枣洼村,傅瑾璧用7天时间,帮助部分稍有基础的二胡爱好者提高了演奏水平。笛子高手张福元,每天从李曹镇自费坐出租车进城教学,在教室午休,目的就是让学员们多学点东西。老师们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学员们,他们学习的劲头儿更足了。
随着知名度和演艺水平的提高,邀请他们演出的单位越来越多。今年5月、8月,傅瑾璧带领学员应邀到汾西、灵石等地演出,与兄弟县市的歌友同台献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音乐响彻霍州大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23日,傅瑾璧组织学员们在该市州署广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学员们群策群力,自制道具,精心排练,用歌声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演唱会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以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优秀文艺作品贯穿始终,使广大群众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使广大群众度过一个欢乐愉快的暑天,今年7月傅瑾璧组织音乐班在该市鼓楼、霍州东站等地进行消夏演出,为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称赞。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鼓楼下,傅瑾璧和学员们的表演唱《兄妹开荒》、器乐合奏《月牙五更》连续三天六场,全都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优秀节目。观众们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
在人来人往的霍州东站,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旅行者和当地观众为傅瑾璧及其同仁的精彩表演欢呼雀跃,鼓掌叫好。
在广大群众的主要文体活动场地——北山公园,小品《猪八戒背媳妇》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一曲《孝顺母亲》又使大家热泪盈眶,京剧《打虎上山》、蒲剧《徐策跑城》令戏曲爱好者喝彩不断。
自去年以来,傅瑾璧几乎跑遍了霍州市的所有乡镇,每到一个村都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傅瑾璧表示,他将不忘初心,退而不休,奉献不止,把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正能量传播到霍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