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中国金梨之乡,晋西吕梁山下的好人县——隰县,人们传颂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能工巧匠、旋木传人宿全保无偿捐献的故事,
七旬老工人宿全保是土生土长的隰县龙泉镇城关村委西坡底村人,是隰州知名的工匠。上世纪五十年代,他17岁时,就跟着姥爷、父亲走村串巷学习旋木手艺,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练,他掌握了旋木托的精髓,并成为第三代旋木继承人。
宿全保从事旋木工作大半生,刻苦钻研技术,反复进行革新,亲手创作的根雕艺术品、生活用品、工艺品、儿童玩具等达到百余件。多年来,他的工艺产品都放在自家院内一间陈列室内,因离隰县小西天景区较近,去小西天旅游观光的群众都会顺便参观宿老的工艺品。他的工艺品造型精巧,形象逼真,美观好看,是临汾市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获得省、市、县民间艺术展品中的大奖。
2010年春天,由隰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滨河大道正式开工,引起全县人民的关注。在炎热的夏天,宿全保老两口在建设工地看到工人们汗流浃背地辛勤工作时,受到深深的感染,商量着咱也要为滨河路修建出力流汗。自此,两位老人自觉为工人们熬米粥,每天用水桶担上送到建筑工地上,一直坚持了三个多月,帮助工人们顺利度过三伏天。他们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受到了社会好评和县领导的表扬,隰州人亲切地称宿全保为“米汤老人”。
2013年夏天,宿全保看到小西天大桥两侧的木质栏杆上的装饰柱头有的裂了缝,有的摇晃,如不及时加固,不是断裂就是腐朽,将会影响旅游观光,为此他独自一人修补起来。儿子见状也加入进来,父子俩一起维修起来。经过十多天的修补,他们顺利完成了小西天大桥栏杆的维修工作。县文物局要给他酬谢,要给他送匾,他却说:“自古修桥修路是善事,善事善做,不计报酬。”婉言谢绝了。
宿全保的先进事迹曾被“今日隰县”、临汾日报、隰县电视台先后采访报道。2012年他被评为“感动隰县十大人物”之一,又荣登“中国好人榜”受到表彰奖励。
不幸的是,2015年时宿全保老人突发脑梗塞、老年痴呆等疾病,坐上了轮椅,生活不能自理,由妻子和儿女照顾其生活。
宿全保虽重病缠身,但心里一直不忘家乡、不忘国家,他总想把自己的独特手艺传给隰州的青少年一代,为此决定把自己一生制作的工艺品捐献给国家。
他在捐献工艺品的申请中写道:“我愿将一生所有的旋木机械设备、工艺品、根雕艺术品、生活用品,如酿米的石酿、磨面的石磨等奉献给隰县人民,捐献给县文物局,以便后人学习传承中华特色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旋木事业。”他说到做到,将自己创作的百余件工艺品无偿捐献给了县文物局。
这就是宿全保老人,德艺双馨、德高望重,他用爱去温暖别人,用善意感染别人,用雷锋精神带动别人,其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好评。 (王俊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