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星和学生们在一起。
临汾新闻网讯 吉县西关小学教师杨金星,从18岁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多年来,她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将自己的满腔热忱奉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生活劫难摧不垮,病痛折磨压不倒,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真谛。
1980年,高中毕业的杨金星未能圆自己的大学梦,而此时家乡正缺教师,于是,她毅然走进一所小学里做了一名民办教师。
踏上工作岗位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刻苦钻研教学。1982年,她可爱的女儿出生了。可一心想着学生、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却未能好好地呵护自己的女儿,对女儿欠下了一笔无法弥补的债。
1984年的腊月,天格外地冷,为了给住宿的学生泥炉子、修窗户,杨金星连续两周没有回家。周六上午,她刚回到家,年迈的婆婆就冲上来,说女儿这些天好像病了,病得很重,也不好好吃饭。但她却没有在意,给孩子吃了几片感冒药后便匆匆赶回学校了。下午6点,一位村民急急忙忙冲进学校:“你的孩子病得很重,你赶快回家看看。”等她赶回家,孩子已昏迷不醒。送往医院一检查,大夫无奈地摇摇头:“孩子高烧引发了脑膜炎,恐怕不行了。”医生的话犹如五雷轰顶,她愣住了,忍不住放声痛哭。哭声无法挽救女儿幼小的生命,女儿就这样早早地离她而去。
失女之痛,使她好像掉进了万丈泥潭,无法自拔,她的心灵到达崩溃的边缘。为了让杨金星调整情绪,领导安排她休息一段时间,却被她谢绝了:“孩子可以再生,娃娃们的学习可耽误不起。”带着对女儿深深地怀念与愧疚,她又走上了她一生钟爱的三尺讲台,将这份情化作沉甸甸的爱,化作了无穷的动力,全部倾注到学生的身上。
屋漏偏逢连阴雨。工作中,杨金星经常感到身体不适,身体越来越消瘦。家人多次劝她去医院看病,可她却执拗地说自己是累了,歇歇就行。其实是她不想耽误学生的功课,便一直没有外出检查。短短半年时间里,她的体重便由70公斤下降到40公斤,瘦得皮包骨头。直到有一天她下不了床了,甚至连洗脸吃饭都有了困难,才不得不去看医生。医生诊断是难治之病—— —肌肉萎缩。她不得已告别了学生,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在家人的陪伴下,走临汾,下西安,上太原,赴北京,寻专家,找名医,而得到的答复却都是摇头。
而立之年的她,满腔抱负还未实现,心还在学生身上,不甘心就这样离开痴爱的讲台,不甘心离开深爱的孩子。于是全然不顾亲人朋友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重返三尺讲台。这带病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拖着病体,凭着顽强的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学生们取得的一次次好成绩总能给她慰藉,给她勇斗病魔的无穷动力。但病魔却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她的身体。2010年的一天清早,病魔缠身再加上劳累过度,正在上课的杨金星晕倒在讲台上,当同事和学生将她送到医院时,她仍然昏迷不醒,病房内除了叹息声就是哭泣声。可第二天早上,教室里又响起了她熟悉的声音……
由于积劳成疾,2012年,杨老师又被查出“干燥综合征”,赴北京看病达二十余次,每次都与医生预约双休日看,星期一早上,她又按时到校上课。体瘦多病的杨金星怕寒,伏案工作稍长一会儿,两条腿就酸痛不已,站立不稳。到了春秋两季,她的眼睛更是干涩难忍,批改学生作业很困难。由于她静心工作,长期喝不上水,有时长达多日满口溃疮,舌头不能打弯,说话费劲,连吃饭喝水都难。然而绝不耽误孩子们一节课、绝不在工作中打退堂鼓的她,总是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办公椅上,一个厚棉垫,一个小棉被,棉垫垫着坐,小棉被裹住双腿;她还自己发明了独特的眼保健操,带领同事们一块儿保护眼睛。
病魔一次次折磨着杨金星虚弱的身体,却摧不垮她的意志。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杨金星与病魔越战越勇,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校为家,以师为荣,以生为爱。
为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杨金星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评课、电子备课、强化粉笔字、学画简笔画,她乐观、上进、坚定、自信的身影从不停歇,不知情的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位身罹重症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她凭着顽强的毅力,收获了累累硕果。2000年至今,她的教学成绩总是位居联校第一乃至全县榜首,连续十多年年年被评为模范教师或师德标兵。2013年、2014年她所代的毕业班的数学成绩连续两年均分高出校内平行班十分之多,在全县也遥遥领先。孩子们在她瘦弱的肩膀上起飞,飞进了更高一级的学校。
面对孱弱多病的杨金星,许多人都曾不解地问她:“你这样拼命卖力,到底图个啥?”她莞尔一笑,静静地说:“教师这份职业是个良心活,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就要对我的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朴实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雕琢,实实在在的事例胜过千言万语。杨金星成为吉县教育战线上一面鲜红的旗帜,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春蚕之歌。 (李福琴)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