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董文达:一位古稀老人的“非遗”情结

2016-11-22 10:55: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012年9月3日,中国文化报》在非遗专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董文达撰写的《雄狮登天塔,勃发志昂昂》一文。该文以凝练、简洁的文字,记叙了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的天塔狮舞领军人李登山,发掘整理、革故鼎新,使这一地方民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不凡经历。该文发表后,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影响。

  作者董文达是年逾古稀的省工商学校退休教师,退休以来,他以宣传“非遗”为己任,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鼓与呼,在报刊、网络发表了150余篇文章,他不遗余力地为“非遗”保护建言献策,有的被市政协社情民意所采用,有的被报纸刊登,还有的被省两会作为提案。由此,他成为全省闻名的“非遗老人”。

  发挥余热宣传“非遗”

  2007年,董文达离开了他工作了几十年的校园,步入了“夕阳红”的大军。怎样度过后半生?是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在家含饴弄孙、打扑克、下棋、遛弯儿,还是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一次回乡探亲,所见所闻深深地触动了他。

  有一年春节,董文达去看舅舅,问起了住在前院的翼城琴书老艺人李香玉的情况,得到“已经走了”的答复,董文达的心里顿时沉甸甸的。他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过年走舅舅家,也总要到李香玉老人那里拜年,老人还会给大家说上几段琴书段子。

  董文达当时就萌生过一个念头,把老人说过的书整理出来,那该多有意义。原想在退休后实现这个愿望,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

  “一位民间艺人离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董文达决心在后半辈子只做一件事:为文化遗产列传,为非遗传人列传,为唤起全社会重视、保护、传播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信心、自觉性而尽一点力量。

  由于从未受过系统新闻业务培训,董文达对新闻一窍不通。他60岁再当小学生,借来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书籍“啃”了起来。想来想去还是山西师范大学的报刊数量最多,在那里应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每天下午,董文达都会步行前往师大图书馆拿起报纸细细研读,对于一些好的文章还要摘抄下来。“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上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凭着锲而不舍的劲头,董文达从一个“门外汉”短时间内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写作能手。

  董文达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聚焦到襄汾天塔狮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登山身上。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也为了真实再现该项目保护传承中的艰辛,他先乘公交车到达襄汾县城,然后步行5公里来到陶寺村,几次往返才掌握了令人满意的写作素材。经过几天时间的写作和修改,他的第一篇稿件先后在《中国文化报》《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日报》上刊登。看着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变成文章发表,董文达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满足。

  在与襄汾县文化馆接触过程中,董文达发现该县古城镇京安村有位农民叫刘润恩,50个春秋“躬耕”于民间文学,整理出版了《大能人解士美》《七十二呆》《张良的传说》等10余本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当地的奇闻轶事,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他被刘润恩抢救民间文学的精神所感动,白天随同刘润恩走村串户收集故事,晚上促膝而谈,深入这位70多岁老人的内心世界。不久,长篇通讯《民间文学的护花神——刘润恩》新鲜出炉。

  根植民间挖掘素材

  董文达的家乡翼城县,素以“唐尧故地”晋国之源”而著称于世,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几十种传统文化遗产,翼城花鼓最为著名,相传兴于唐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早已闻名遐迩、多次见诸报端的翼城花鼓,在宣传上如何出新?从新的角度进行挖掘,董文达多次利用节假日、回乡探亲等时间,拜访相关方面的人士,查阅大量资料,探索花鼓历史渊源,深入花鼓传统浓厚的村庄座谈,从中筛选新闻角度。

  董文达发现,以往翼城花鼓的宣传都集中在花鼓技巧、曲牌、历史沿革等方面,而对花鼓的传承人及其脉络略显不足,于是,他把搜集重点放在翼城花鼓的传承人身上。

  那时,翼城花鼓的最后一位传承人是城关镇杨家庄的杨作梁,他生于1938年,少年时即拜本村花鼓传人杨生汉为师,学得了其全部花鼓技艺精华,并以独创《三鼓朝阳》鼓段闻名乡里。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文达找到杨作梁的亲属多次深谈,光采访记录就写下1万余字,写作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一周时间内三次修改,终于成稿。

  这篇题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稿件刊登在《翼城史志》上。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全县唯一一篇有关翼城花鼓传承人的详细记载。2010年,杨作梁去世,令董文达想到许多,他意识到花鼓传承人多数年事已高,其掌握的花鼓传统技巧面临“人走艺绝”的危险,如何从老艺人那里挽救花鼓原始资料迫在眉睫。为此,他又及时总结了翼城县委、县政府如何站在文化立县的高度,把花鼓保护列入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一系列有效做法,写成《翼城花鼓走出了保护非遗的好路子》一文刊登在2011年11月的《临汾日报》上,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随后,翼城电视台专门对董文达进行了采访,制作、播出了他宣传非遗的电视节目。县委宣传部多次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他的作品两次获得优秀新闻作品奖。

  倾尽全力无怨无悔

  十年来,董文达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整个社会传承保护非遗的文化自信,奋力前行。他除了在报刊上和网络上撰写各类宣传文章之外,还把议政建言作为宣传非遗的一项重要的职责,不断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呼吁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这些年来,为了我市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董文达贴上时间、贴上精力、贴上钱财,把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只要有利于非遗的事,就努力去做。

  谈到未来,董文达爽朗地笑了:小车不倒只管推,后半辈子就交给非遗了。” 记者 苏亚兵 通讯员 闫晓倩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