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与雅安人民并肩战斗,将公路修到西藏。川藏公路的通车,让西藏与外界的交通运输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回想起当时的进藏历程,老汽车兵常洪兴记忆犹新。
85岁的常洪兴是尧都区刘村镇人,1949年参军入伍,成为西北军区汽车队的学员。1950年3月以西北军区辎汽三团六连驾驶员的身份投入到援藏工作中。“我们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从四川成都出发,越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诸多山脉,修一截走一截,这条路一走就是4年,行进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和困难数也数不清。”
汽车驶过钢丝桥
记得刚从四川出发时,怀揣着对革命工作的巨大热忱,常洪兴满怀憧憬。当看到威严高耸的二郎山直插云霄时,这座天然屏障让他着实一惊。“知道进藏苦,但没想到这么苦。”常洪兴回忆道,当时工兵修通的道路只能勉强容下一辆卡车通过,卡车外侧的轮胎压着悬崖边驶过,遇到拐弯处,必须得有人指挥才能安全通过。
说话间,常洪兴拿出一套珍藏许久的相册,里面存放着当时行军路上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显示,一辆载重汽车正在一座钢丝桥上缓缓驶过,桥下是奔腾流淌的怒江,狭窄的道路紧邻峭壁。若不是有娴熟的驾车技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人车俱毁。这样的照片光看一看就足以让人手心冒汗,更别提坐在驾驶座上的常洪兴是何种心情。
常洪兴说,遇到大雪封山,他们就被“挂”在悬崖上动弹不得,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天半个月。粮草供应不上就吃老鼠,没有睡觉的地方就钻到汽车下面凑合着过夜。单薄的衣衫难以抵挡风雪袭来时的严寒,塌方、雪崩、泥石流等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让进藏工作难上加难。
没有道路摸索走
在这趟冰天雪岭的天路征途中,严重的高原反应是部队面临的一大“天敌”。直至今日,常洪兴说话时还是大喘气,说两句话就得歇一歇。他说,这是自1981年援藏归来后落下的毛病,但他也说,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据相关资料描述,1950年的青藏高原没有一公里是现成的公路,进藏部队手里甚至没有一张准确的地图。当时部队进藏的最佳路线就是沿着千年来古人踏出的茶马古道前行。
“我主要负责运输物资,供应前方部队。记得有次部队命令我们去支援前线,现有的信息就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和一个指南针,我们只得驾驶着汽车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摸索前进。”也正是因为沿途的这一特性,这里聚集的一些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匪,时不时就会冒出来突袭运输部队,常洪兴腿上的枪伤就是那段岁月留下的痕迹。
援藏不易但值得
“我们俩婚后不到半个月,他就去了部队。这一去就是7年,7年后我们才见了第二面。”提起往事,常洪兴的老伴回忆道,因为常洪兴特殊的工作性质,夫妻俩聚少离多。在西藏共同生活的那段日子,仍然记忆犹新。“不仅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他们也难以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那里没有新鲜的蔬菜,只有大块的牛羊肉。因为海拔较高,每顿饭都需要用高压锅才能做熟。”当时,援藏部队在当地支起了大棚,在棚内种上了土豆和白菜。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常洪兴驾驶着汽车来到拉萨布达拉宫。通车典礼异常隆重,被群山阻隔的雪域高原从此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至此,常洪兴的援藏工作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我们主要负责驻守边疆,保卫藏族同胞的生命安全,为建设西藏的新城镇运建筑材料,为拉萨市的一些工厂运送机械设备,在当地修建机场,建设水电站。”后来,在支援西藏人民平息叛乱和保卫祖国边防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常洪兴所在的部队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64年,常洪兴所在的汽车班(西藏军区汽车第16团5连2班)被国防部授予“西藏高原钢铁运输班”荣誉称号。
抚摸着手中珍贵的相册,31年的援藏经历像电影回放一般,在常洪兴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