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薛全秀段希白夫妇:不一样的金婚纪念

2016-11-24 11:32: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段希白、薛全秀伉俪。资料图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泛着油墨香的《桑榆影诗》与亲朋好友们见面了,这是居住在我市梅苑小区的薛全秀段希白夫妇送给自己的不一样的金婚礼物。

  《桑榆影诗》分精英荟萃、禽鸟和鸣、风光旖旎、栗果溢香、杂卉争娇、人物画廊6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是74岁的妻子段希白拿起手机精心拍摄的图片,72岁的丈夫薛全秀精心配的诗,可谓是琴瑟合鸣、交相辉映。说起这对老年伉俪,在我市文化圈也是小有名气的。前几年,夫妇俩合作的《岁月留痕》就在我市文坛泛起层层涟漪,至今,一些人仍然在茶余饭后津津有味地谈起《岁月留痕》中有趣的片段和他们的爱情。

  掐指算来,他们1966年结婚,到今年整整50年了,50年,50个春秋相依相伴走过来,谈何容易。早些年,3个孝顺的女儿就憧憬规划过父母的金婚纪念,设计过若干个方案,准备在父母的金婚纪念日里好好地热闹一番。老两口在闲暇的日子里也盘算着,怎样庆祝自己的金婚才有意义呢?

  去年春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梁晓声的一篇题为《美的收藏》的短文,文中写道:大多数人面对一幅以美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时,驻足越久,越会有一种还缺点什么的感觉,而当一幅美的摄影作品配以美的诗句,人们便会获得更大的欣赏和满足。

  薛全秀看完这篇短文后,马上读给老伴段希白听,并提议段希白走出去仔细观察事物,尝试着用手机发现美、收藏美,然后他根据照片内容配诗点缀美、装饰美,若能出个小册子作为金婚纪念那该多好?两人一拍即合,从此便开始了圆梦生活。

  当时,薛全秀身患沉疴,住在太原二女儿家。养病的同时他不断阅读报纸杂志,顺便写点小诗什么的。段希白则每天出去,拿着手机到处拍照。

  对于古稀有三,从来没有玩过相机的段希白来说,把照片上升为摄影作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开始简直不成体统,可以说连一般照片的水平都达不到,甚至想打退堂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不断地吸引着段希白的眼球,那真是看树树招手,看花花在笑,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偶尔有点小小的收获,便自我陶醉一番。几个女儿女婿安慰段希白:行,反正是玩哩,咋高兴咋来。就这么坚持着,既充实了生活又丰富了经历,也增加了知识,锻炼了身体,说不定还能成为中国的摩西太太。

  一边是孩子们的鼓励支持,一边是摄影水平的不断提高,段希白渐渐地迷上了摄影,拍上了瘾,且一发不可收拾。之后才有了“偷拍牡丹”“巧遇蜻蜓”“痴等蜜蜂”等摄影故事。

  当时,两口子住在太原二女儿家。离女儿家最近的漪汾公园内长着一小片牡丹,色泽鲜艳,香气四溢,但四周用绳子围着,服务人员看管很严,很难凑近拍照。于是,73岁的段希白就跑到路边向过往的出租车司机打听,哪里可以拍到牡丹,问了几个,均摇头称不知道。当问到第五位出租车司机时,他思索了一下说:听说双塔寺烈士陵园有一片牡丹,不知现在情况咋样。段希白赶紧说不管咋样,你带我去一趟。到了双塔寺牡丹园,段希白特别兴奋。牡丹园的周围是低水泥墙,可以近距离拍摄。她由近到远,不断地选择拍照,恨不得将这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牡丹统统收入到手机里。回到家,女儿半埋怨半指责地说:妈,我在太原待了二十几年,还没去过双塔寺公园,你倒跑了个远,让我们好等。这时的段希白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美滋滋的:不管你们说什么,反正,我的目的达到了,虽然脖子后面晒起了泡,但拍摄了这么多形色各异的牡丹,值了。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摄影作品,不管拍的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精神产儿,都注入了摄影者的情爱美质,都要有精气神韵。这就要求在光的明暗强弱、在影的大小虚实、在图的留白章法、在形的黄金分割等方面应该了解掌握,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和不断提高。”这些摄影知识,开始时段希白一无所知,都是在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同学朋友指导下,在对书刊、微信里“翠湖竹林鸟”“书画新风景”“我的花草生活”等摄影栏目的作品的学习中渐渐明白,慢慢摸索出来的。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段希白拍摄了四千多幅照片,从中选出二百多幅,老伴薛全秀精心配了诗,在他们的金婚纪念日,集结成册。老两口谦虚地说:“由于硬件不硬(像素再高的手机也不如一般相机的分辨率高),再加软件太软(艺术细胞缺乏,技术太差),所以,《桑榆影诗》里所选照片,不能说全是艺术作品。但是,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的一段生活,收藏了一点真善美,表达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如果其中能有一幅照片、一首小诗,让人们有一点感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就知足了。”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