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月亮、月光、嫦娥、轮椅、书桌……这些看起来有些不搭边的事物,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她独特的精神世界。她叫刘小丽,生于1987年,曲沃县高显镇荀王村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患有先天性重度脊柱裂,还是先天性脑积水的携带者;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上过学,整天都坐在轮椅上且生活自理不了的小姑娘,却有着一个强大的内心——“我这辈子,可以不能走路,不出大门,但我绝不做一个邋里邋遢的人,更不能做一个不识字、不懂礼貌的‘傻人’;我可以残疾,但我的人生不能因残疾而打折扣,人的生命会因为有梦想而更加精彩。”
11月23日,这一天对于这位高位截瘫的女孩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临汾市公益文化传播协会和曲沃县残联以及临汾和曲沃两地的爱心人士,一起见证了她的新书《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的签售仪式。这一天、这个梦,刘小丽期待了很久。
“我特别享受那种一个人的夜晚,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透过窗棂,我会看到月光,很美……”随着刘小丽的自述,现场的所有人似乎跟着她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的美丽夜晚。
筑梦 梦想在与命运抗争中诞生
“在记忆深处,我最难忘的是从刚学会坐的时候,一直到13岁,我都跟小动物一样,被放在木质的、简陋的童车中,并被安置在一个固定的角落里。”刘小丽回忆说,因为她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父母在农忙的时候,只能把她固定在墙的角落。就这样,13岁前,刘小丽基本上没有出过家门,甚至同村的村民们都以为她可能夭折了。
别人怎么看自己,刘小丽当时也没在意。可是有一次,她被一个亲友当傻子看,这深深地刺痛了她幼小的心灵。她感到自己真的连累了父母,让父母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而特别难受。
“让父母无辜地受到这么大的伤害,我觉得自己就不应该活着,刚开始我想到了自杀。”刘小丽说,有一次她偷偷在手绢里藏了父亲的一片剃须刀片,甚至为自己设计了一场完美的“自杀计划”,可是一个邻居痛失脑瘫孩子的情景,让她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
“我的一个邻居阿姨,有个脑瘫孩子,孩子七八岁了都不离怀,走哪儿都抱着。就是这样,这位阿姨都无怨无悔,就算是下地干活儿,都背着孩子。”刘小丽说,后来阿姨的孩子不在了,阿姨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很多。知道邻居的这个事情后,刘小丽彻底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因为她从邻居阿姨的遭遇,看到了她若自杀后她母亲的身影。
既然不能死,那就好好地活着,要有尊严和有价值地活着。电视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刘小丽说,她从电视上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开始学主持人说话,看一些教育类的节目,刻意地记住屏幕上常出现的那些字的发音……就这样,她从电视上启迪了心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她说:我会不自觉地把知识当成一道道亮丽的彩虹,拥有这些斑斓的彩虹,我的月光世界也会色彩缤纷。目标有了,我的梦也就慢慢开始筑建了。”
追梦 梦想在关爱和奋斗中成长
在刘小丽的日记本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犹如乘着落叶、花瓣奔跑……”她把看电视、查字典当做学文化知识的“老师”;她还把妹妹的语文、历史等课本统统拿来自学。早上起来,她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母亲把电视打开,守着一摞妹妹用过的旧课本,一边梳头一边听电视里的新闻播报,接着像赶场一样,掐着点换频道。用刘小丽的话说,自己虽然没进过教室,但是这会儿的她就像学生换教室一样,到不同的教室听不同老师的讲座。
每天晚饭后,刘小丽就会让母亲把她的童车推到妹妹的写字台边上,她要“监督”妹妹完成作业。其实,我是想借着妹妹写作业的时候,探听一下他们在学校学的内容。”刘小丽说,她就盼着妹妹快点能写完,这样就能把书留给自己看了。
为了多学一会儿,刘小丽通常学习到半夜,为了鼓励她,母亲常常陪着她一起熬到半夜才睡。知女莫若母”,其实母亲早知道孩子的心气高,宁愿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也要用行动支持她。“我妈白天要去地里忙,太晚了不行。所以,我假装不学了,打发她睡了后,自己偷偷在被窝里查字典。”刘小丽说,我不能听到别人说‘文盲’两个字,就算不是说我,我听到后,心里也会像被针扎了似的,有种说不出的痛。”为了不当一个“文盲”,不让别人瞧不起,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夜,刘小丽都是一个人在月光透过的窗台前度过。
2014年3月份,记者第一次见到这个说话像铜铃一般的姑娘,当时刘小丽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她说,自己有时候像个孩子一样,总梦想着长大后的情景:我要当一名漂亮的主持人,或者干练的医生、或者英姿飒爽的文艺女兵以及温文尔雅的作家,一个人、一支笔写作出书。”的确,有梦想的人可能真的有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就算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力。
有一年,刘小丽的脊柱裂并发症,引发脑积水,再做手术前,她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她告诉家人:只要能保住我这颗正常的脑袋,我就有能力让自己在世上不白走一遭。”由于风险大,后来,医生建议采取保守治疗。事后,她曾在书中写道:不要剥夺我拥有梦想的权利!不要剥夺我的生命。不管怎么样,我都能坚强淡定地走到最后。
圆梦 梦想在感恩和奉献中实现
“后来我开始尝试着写文章,在网上和一些文学爱好者交流。”刘小丽说,就这样,网络加快了她的成长。她还师从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张大诺,学习文学、写作、心理学等。此后,她先后发表了《忍痛,徜徉知识的海洋》《挑战自己》《温暖的爱》等作品。与此同时,刘小丽一边坚持写作,一边利用自己所学,在网上搭建了“心灵关怀”等平台,为一些网友和残疾人朋友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当每次看到成功案例的留言,她的心情都无比喜悦,因为她终于有用武之地。
刘小丽用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她的梦想之舟载着感恩和奉献徐徐前行。2014年6月,在记者的牵线下,刘小丽参加了一场救助活动,一些爱心人士得知了她的梦想。时隔两年,就在今年的10月份,刘小丽著写的纪实作品《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在临汾市公益文化传播协会和曲沃县残联的资助和推动下正式出版发行,全文十三万字。该书由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山西省文学院院长、一级作家张锐锋题写书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兼学术部原主任、高级记者阮观荣为其作序,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11月23日,在新书签售会上,刘小丽开玩笑地说:我认识的第一个字是美,第一个词是白牙膏;我是个爱臭美的女孩子,而月亮、月光这些词认识的时间可能更早了。好像是和我一起来到人间的。”
月光、月亮、嫦娥、轮椅、书桌……是呀,谁又能真的读懂了?正如曲沃县残联理事长刘晓为之写的序言: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也就做实了她的人间,她的世界。她揣一片月光,独享安静的自己。三年,十三万字,个中汗水、泪水,怕都躲在了月光之后……只有一部嫦娥心路史,走的如月光一样缓慢、从容、静美。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