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徐靖华,66岁,现任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枕头村党支部书记。虽年逾花甲,但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先进事迹,已在全村乃至全乡广为传颂。他说:既然乡亲们选择了我,党组织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期望,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走下去,一定要发展经济,改善生态,建设最美山村。”
徐靖华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自2008年11月,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把自己前些年经营煤炭赚来的钱反哺于生他养他的土地,带领群众大搞调产、种植果树、兴修道路、绿化荒山、繁荣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一个昔日私采滥挖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基层组织薄弱、村民人心涣散的偏远山区旧貌换新颜。自2011年起,他连续4年被评为“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他又被评为“模范区人大代表”、临汾市“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创优争先模范党员”;2013年,他还被评为尧都区农村“明星党支部书记”、山西省“民营造林功臣”。该村党支部也连续6年被市、区、乡三级评为“红旗党支部”。
积极组织农业调产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枕头村是一个煤炭资源村,全村分6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共有520户2000余口人。虽然煤质不好,但过去多年,村集体和百姓经济收入主要靠煤矿支撑。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加上资源整合,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便失去了支撑点。
面对严峻的形势,徐靖华走马上任后,立即就把如何尽快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问题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在这样一个土地相对贫瘠,煤矿长期开采,存在诸多问题的山沟,究竟该发展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2011年2月,徐靖华带领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到外地考察。在考察中,他们发现地处尧都区东山丘陵地区的大阳镇上阳村和紧邻旅游胜地黄河壶口的吉县都是栽植苹果让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并且,这两个地方的自然条件都与枕头村相近。于是,考察回来后,他又聘请农业土壤和果树专家,对村里的土壤有机质成分、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年降雨量等进行实地勘察。专家组在认真研究分析后,一致认为:栽植苹果应该是一条符合该村实际的农业调产之路。为了解决苗木问题,他分两次自筹资金40万元,购回苹果苗22万株,优先发放给种植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并且采取了谁的地由谁栽,管理归自己,收益归自己的方法。
徐靖华执著敬业的做事风格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多数群众。在村委会统一担保下,3年时间,先后顺利流转土地400亩。目前,已有3个自然村实现苹果栽植全覆盖。目前,全村共栽植果树3000亩,部分果树2014—2015年已经挂果受益。按他的计划,争取再用两年时间,还要使剩余的3个自然村实现全覆盖,到那时按每亩5000斤产量计算,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3000万元,人均单项收入将达1.5万元。苹果树将会成为枕头村民的“摇钱树”。
苹果栽植规模上去之后,徐靖华又开始琢磨这一产业今后持续发展和种植户的利益保障问题。为了解决果农下地难的问题,他筹资230万元,硬化了全村十条沟八面坡3000亩苹果园的田间道路,方便了果园管理和采摘工作。围绕解决栽植户后顾之忧的问题,他牵头成立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要让专业合作社发挥培训学习、示范带动、管理指导和市场营销的作用,切实保护乡亲们利益不受侵害。他还要筹资建设苹果冷藏库,为种植户解决苹果储藏问题。为了保证现有耕地用水问题,他还专门和上级水利部门联系,今年准备在两个自然村新上滴灌工程,第一步要先解决700亩地的灌溉问题。
积极绿化荒山荒坡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枕头村地质结构属干渣石和砂石结构,十年九旱,缺雨少水,加上近几年来的开采,山上植被存活相当困难。因此,长期以来,枕头村给人的印象就是荒山秃岭,满目苍凉。
对于这种情况,徐靖华看在眼里忧在心上。他暗自告诫自己:我是枕头人民的儿子,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已经吃够这种恶劣生态环境的苦。再不能让乡亲们和子孙后代这样下去了,让枕头村秃山披上绿装,旧貌换新颜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于是,从2009年开始,他就提出要绿化荒山荒坡,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在干渣山上植树谈何容易?因为这其中要做的工作涉及到割伐灌木、开辟道路、确定树坑位置、打坑、换土、栽苗、浇水、整修育林坑、镇压、扶苗等复杂工序。4年时间,他自己筹资58万元,新修荒山荒坡生产作业路6公里,硬化了3公里。在此基础上,他又筹资160万元,购买白皮松、油松树苗120株,带领全村村民运送树苗、破石挖坑,填土栽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枕头村5000亩荒山坡已经完成造林3300亩,并且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昔日的山坡沟峁,已经披上绿装,如今的枕头村,山青了,树绿了,天蓝了,人乐了。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打造最美山村
“让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生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徐靖华为了实现这一心愿,上任伊始,他就大刀阔斧地组织村容村貌改造。这几年,他先后筹资250万元,完成的枕头村通往6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及其街巷硬化工程16公里,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筹资40万元,新建了群众文化活动舞台一座,为村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筹资80万元,修建了环村公路1.2公里,初步实现了大小车辆的分流;筹资200万元,重新修建了一座1400平方米3层楼的党组织和村委会活动室,并配备了相应的设施;筹资15万元,对村门楼进行翻修,改善了村容面貌;筹资1300万元,新建了1.6万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公园一处,并在公园内建起长达150米的文化长廊,修建了250平 方米的枕头村抗日战争纪念馆,修建高达56米的宝和石塔一座,把当地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出来,并在绿化过的山坡上修建了3座凉亭、两座烽火台,增加了5处文化景观。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想要在任期内真正为村民干成几件事,就必须做到一心为公,不惜感情付出、精力付出和经济付出。”徐靖华所谓的感情付出,就是要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把村民永远装在心里。要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心甘情愿地为群众办实事。
徐靖华用自己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诠释了共产党员一心为公的博大胸怀,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绘就了枕头村父老乡亲的“中国梦”。
记者 苏亚兵 通讯员 韩亚丽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