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峨(右一)向市民介绍浮山剪纸。
临汾新闻网讯 浮山县城有一座独特的博物馆,珍藏着3000多件民间瑰宝——剪纸作品,它就是已有10年历史的“东方艺术博物馆”。12月11日,记者来到了东方艺术博物馆,该馆的创始人、七十多岁的剪纸艺术大师郑洪峨引领我们走进了他的剪纸世界。
东方艺术博物馆占地2000平方米,始建于2002年,2006年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由3个中心组成,分别是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制作销售中心,形成了集剪刻、培训和市场营销为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从这里浮山剪纸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
走进博物馆的展厅,就走进了剪纸艺术的王国。郑洪峨介绍说:“浮山是中国三大剪纸基地之一,浮山剪纸属于北方染色剪纸中的单色剪纸,具有粗犷、装饰性强、富有故事情节等特点。剪纸形式多样,以单色、染色、套色三种并存发展。内容包括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楼阁等,产品主要有盒装型、长卷型、镜框型等多种形式。代表作品有仕女图、农事图、八仙过海图、神话人物、十二生肖、古代科学家、花瓶等多个系列,畅销12个国家和地区。
郑洪峨是土生土长的浮山人,1943年出生于浮山县北王乡史壁村,从小受母亲的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民间剪纸,从1964年起开始对民间剪纸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1976年,郑洪峨等人创作的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荣获全国美展一等奖,在全国美术馆展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2006年5月31日,经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郑洪峨“山西省首届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2008年“迎奥运·东北风”八省市剪纸大奖赛在浮山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件剪纸作品在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反响热烈。
在东方艺术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十年间,郑洪峨将浮山剪纸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更多的精美作品,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不远千里前来目睹浮山剪纸的芳容。2010年,郑洪峨赴日本进行了中日文化交流,并获得了“中日友好特使”的称号。2011年10月,郑洪峨开办了“剪纸阳光”培训班,参训者达100多人。之后又成立了浮山县洪峨剪纸合作社,吸收8户农民进行剪纸创作,从业人员达24人,年销售产值80万元。
今年秋天,郑洪峨主编的《郑洪峨剪纸作品集》《艺博足迹》《博艺足迹》,由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这三部著作是郑洪峨为东方艺术博物馆开馆10年推出的力作,《艺博足迹》和《博艺足迹》是文字图片的姐妹篇,全书共分4个部分,包含了1963年至2016年郑洪峨珍藏的各类图片,分字画、剪纸团队、光辉历程和艺师艺友4大板块、共240张。这些图片和文字不但记录了东方艺术博物馆10年的发展足迹,而且还涵盖了浮山剪纸文化的发展历程。《郑洪峨剪纸作品集》收录了郑洪峨剪纸作品的精品,分《农事图》《古代科学家》《仕女图》等,都是国人熟知而亲切的内容,郑洪峨把这些内容用一把剪刀变成了撬动心灵的艺术品。
本月月底,山西省剪纸艺术家协会将在师大美术馆举办“山西省民间艺术展”,临汾市文联、临汾市剪纸协会将在铁佛寺举办2017年元旦剪纸艺术展,为筹备这两个展览郑洪峨创作了130余件作品,目前已经进入了杀青阶段。郑洪峨说,剪纸是浮山县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把它打造成优秀的艺术精品、精美的文化产品,促进浮山乃至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努力的目标!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