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3年前,他成为安泽县唐城敬老院的一名厨工;13年间,他以微薄的工资,在敬老院既当炊事员、服务员,又是护理员,先后伺候了30多位孤寡老人;13年来,他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自己没有一分的积蓄,至今仍单身一人。他就是唐城镇敬老院厨工蒋生宝,很多人也会问他:“生宝,你这样做值吗?”他总是憨厚的笑着说:“敬老院就是我的家,我是敬老院的儿子!”
用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
12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唐城镇敬老院时,蒋生宝正在安慰76岁的老人张自明。原来,这位老人腿摔过几次,不能走路,今天看到其他老人都在外面散步晒太阳,所以感到伤心。只见蒋生宝一只手握着老人的手,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老人:“别哭了,过些天我想办法给你弄个轮椅,这样你也能出去了。”
记者了解到,敬老院目前有9位老人,其中有身体障碍的,也有精神障碍的,一哭笑打闹都得让蒋生宝哄着。说起当初的选择,院长燕文全接上了话,当时是2003年,由于工作环境差及工资报酬低等原因,唐城敬老院厨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愿意干,当时的院长张银莲听说了30岁的蒋生宝独自在家专心伺候瘫痪7年的老娘,为母养老送终的事,她心里认定这个小伙子一定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张银莲找到了他,没想到蒋宝生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当时的敬老院建在离镇子二里多的山根下,设施简陋、条件很差,吃水靠挑、采买靠跑,就连做饭的柴都得在空余时间上山拾。敬老院的老人在家时受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性格怪异、脾气暴躁、习惯不同,口味一人一样;随地吐痰、不讲卫生、卧床抽烟、乱扔垃圾、说话粗鲁、举止不雅……当时兄弟姐妹们都劝蒋生宝:“你怎么这么傻,趁年轻干点啥不行,偏偏揽这种伺候老人的繁琐活,这种苦差事别人躲还来不及,你偏偏往里钻。”他说,“看到这些可怜的老人,我就想起了老娘,鼻子就发酸,我清楚责任重大,已经下定决心就不会轻易改变。”
甘当孤寡老人的“男保姆”
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性格各异,生活习惯自由懒散,甚至相当一部分是残疾老人。为了让这些老人过上幸福晚年,蒋生宝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做他们的“孝顺儿子”。
敬老院一位聋哑老人张光明性格孤僻,一不留神就一人外出,为了他的安全,蒋生宝一回回地在外往回找他,一有空就跟随他,跟他比划让他不要跑,但都无济于事。有一次,蒋生宝做好午饭后其他人都按时就餐,唯独不见张光明,蒋生宝立刻摘下围裙沿他爱去的地方找,结果在一荆棘满地的沟底找到了他。当时他的腿因滚坡受了伤,往回背他时,蒋生宝的脸、手和衣服都被树枝、圪针划破了,脸上流了不少血。回到敬老院后,蒋生宝不顾疼痛,帮他清理了身上的泥土,洗了脸,请医生检查了身体,没等休息又到了做饭时间。
像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闫管生老人生性爱跑,他不上山却爱往街上跑,把整个唐城街跑了个遍,蒋生宝一次次地往回找,每次只能满足了他的要求才能把他安顿住。武管成老人有一次从街上往回走,掉进了路边的排水沟,被狭窄的排水沟卡住无法自己出来,得知消息后,蒋生宝立刻赶到出事地,从排水沟把五大三粗的武管成救出来,不顾满身泥土,把比自己还重的武管成背回了敬老院。
每位老人都是爹和娘
13年来,蒋生宝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每位故去的老人少则一年半载、多则数年都会得到蒋生宝特殊的精心照料,他先后为16位老人守灵送终,在他眼里,敬老院的每一个老人都是爹和娘!
蒋生宝曾经在家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7年多时间,也许,在那时起他就养成了细心、耐心照料老人的习惯,他把敬老院的来人当亲人来对待,像儿子一样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倾注自己的真情。做饭、洗衣、护理系于一身,不断改善饭菜质量和花样,每天征求老人们的口味,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直至绝大部分人满意;坚持每天打扫室内外卫生,及时督促老人换洗衣物,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环境卫生整洁;及时请求卫生院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及时掌握老人身体状况,一旦有个头疼脑热,马上不分白天黑夜亲自陪老人求医抓药。
老人徐自来到敬老院的第二年就瘫痪了,这一瘫就是六年,两千一百九十个日夜全靠蒋生宝服侍……端屎端尿、喂水喂饭、洗涮衣物被褥,就拿床单来说,几乎每天必洗,晴天晒、雨天烘,冬天和雨季就准备两套被褥,有时干脆就拿自己的给老人用。蒋生宝每天把老人生活打理得干净舒适,不让老人受一点罪,就像亲儿子一样照顾服侍了六年直至他故去。徐自来老人在去世的前几天伸出唯一能动的手,含着泪拉住蒋生宝说:“这辈子我得了你的济,享了你的福。”
许多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很羡慕别人过生日,蒋生宝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写在一张纸上,对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老人,他们就一起商量确定了一个集体过生日时间。如今,48岁的蒋生宝依然单身,他说:“我有了一个新的家,为了这个家,为了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