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张秋景:一把改锥传家风

2017-04-16 21:0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区水门社区有一位老人,擅长书法,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人。他叫张秋景,今年67岁。不久前,记者拜访了这位老人,听他讲述关于家风的故事。

  张秋景老人坐在沙发上,端着茶杯,出神地望着窗外,慢慢将回忆的闸门打开。“我们家没有独树一帜的家风,但是父亲和母亲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勤劳致富。”老人娓娓道来。

  古人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秋景的父亲更是做到了言传身教。还在张秋景小的时候(文革时期),东关附近有个农药厂经营不善导致关闭,农药厂里有许多值钱的设备,附近的许多人动起了“发洋财”的心思,在黑夜无人的时候,将农药厂里的设备“洗劫一空”。张秋景也跟风在里面拿了一把改锥,想着家里能用上就拿回了家,还跑到父亲面前“邀功”。但是他没像预期那样得到称赞,反而被父亲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农药厂里的东西是国家的,不是我们家的,一分一毫都不能拿回家,虽然是一把小小的改锥,但我们也不能把做人的原则抹杀掉。如果我们家里真需要改锥,那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回来。”就在当天晚上,他的父亲带着他来到农药厂,从一个破旧的窗户将改锥扔回到厂房里。

  这么多年,这个小小的故事一直都记在张秋景的心里。从那以后,他明白,人不能靠不劳而获,要通过自己的勤劳才能创造幸福。

  在那个年代,农民没什么收入,张秋景的父亲就去别人家掏粪,用担子挑回来,然后母亲将大粪和泥土和在一起晒干,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做成粪干再挑到集市上去卖。张秋景也会帮助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弟弟们则去临钢捡一些废铁然后卖掉。就这样,一家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日子过得也不算苦。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五个都能穿上新衣服,更让他们体会到勤劳所带来的甜头。

  如今,张秋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从无到有,家境虽然不算殷实,但日子也过得幸福安康,一座二层楼的小院干净整洁,没事练练书法,偶尔也拉着小孙子给他讲“一把改锥的故事”,将这家训传承下去。

  记者 张甜甜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