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张治平:乡土文化的报春花 令人仰慕!

2017-04-25 21:52: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作者,十年如一日,利用农闲时间,多方考证寻访,节衣缩食、鞍马劳顿,挑灯熬夜,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述写自己的家乡,洋洋洒洒近十万言,几乎完整地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名人、传说典故等全部整理出来,让外界、让后人对家乡的地理和文化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热爱和传承,其价值不言而喻。

  4月18日,记者前往尧都区刘村镇刘西村,结识了这位农民作者张治平。

  花甲农民 因爱写书

  张治平,土生土长的农民,今年64岁,由于时代的原因,只上过七年学,6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还很小,刚刚开始记事,见到汽车追着看,遇见灯头朝下的日光灯也要稀奇地多瞅几眼,一年能看上两三回电影或幻灯片就很满足了,没有听说过电视机、电脑。那时喜欢听老年人讲刘村的传奇故事,现在我也当上了爷爷,以前那些美丽故事、生动传说早已印入脑海,我要把这些故事、传说再讲给后人,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张治平说。

  “我的家乡刘村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和一处处文物古迹,我认为都比黄金更贵重,一个故事一桶金,桶桶镶在帽刘村,有这么多的金子装饰刘村,刘村怎能不辉煌?所以我就为这本书起名《金装刘村》。”听了张治平对家乡充满感情地描述,这样的书稿不禁令人充满向往。

  而这份热爱与向往,就是张治平写家乡的初衷与源动力:刘村的山有骨气,水有灵气,风有运气,貌有紫气,不然这里怎么能孕育出卫子夫、卫青、霍去病、霍光、张敞、张润等威震四方、德高望重的皇后、大将军、名大臣呢?他们中间有文有武,名垂青史,不仅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榜样,而且也是天下人尊崇的典范。古人曾留下一句话:刘村飞出五彩凤,顿升白云腾蛟龙,猛虎忠烈骨犹存,精魂为神万古颂。

  我经常想,这么好的历史、这么精彩的文化,如果不传承下去,太可惜了。于是,我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

  内容丰富 文风朴实

  粗略翻阅,在这本书稿中,张治平整理了有代表性意义的18个故事和一篇碑文。从这些悲欢离合、沧桑巨变的故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刘村过去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

  故事中讲到了在刘村有所作为和典故的汉武帝刘彻、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汉国开国君王刘渊等十个帝王;汉宫皇后卫子夫、汉大将军卫青、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司马霍光、北宋大教育家孙复、明代重臣张润等19位历史名人;张焕之和张兴墨两个民间英雄;刘村、帽刘村、金城堡、卧口、高堆、金殿等13个村名和3个地名的来历;记载了刘村的七台子八庙等三十四处古迹;挖掘出“逢集”替罪羊”二百五”等源自刘村的说法;还有“龙腾虎跃”胡说八道”张敞画眉”“血口喷人”4个成语的由来;两个源自刘村的歇后语;一个古老的农业灭虫方法及清蒸羊肉这道名菜的来历。另外对“三进士”的故事也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讲述,彻底纠正了很多群众对“三进士”的误解。

  从这部书稿中,可以看到刘村城池的筹建到毁损的始末及历史上的沧桑巨变,让人们知道刘村曾经不仅是一块山青水秀的沃土,一个历经传奇的家园,一座金装靓丽的古镇,更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基地,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交流枢杻。

  历经艰辛 不改初衷

  寻访、考证、整理、写作,近十万字的书稿,完成这样的作品,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付出的辛苦难以言表。

  “我自知学问浅,一有时间就去和老人们聊天,请他们回忆往事,我几乎和十里八乡的老人们谈遍了,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为了查阅、印证相关资料,张治平阅读了《大明帝国》、《三国演义》等书籍。

  时下,人们一说查阅资料,首先想到的大多是上网,遗憾的是,张治平不会打字,更不要说上网。于是,他收集、查证资料,全凭自己实地寻访,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资料才更可靠、可信。

  刘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了这本书,多年来,张治平不仅问遍了十里八乡的老人,更是跑遍了附近的多个乡镇,风尘仆仆,爬坡过沟,看了数不清的碑文,仅仅考察与张润有关的墓地,他就跑了霍州、贾得等五六个地方。吃苦不说,最难忍受的是张治平晕车,于是只要不是太远的地方,他就骑着摩托车走访,有时路远不得不乘车,他就硬着头皮上。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先祖负责的态度,张治平的那份认真、执著,让人肃然起敬。

  张治平是个农民,种地是他的本分,春种秋收,浇地施肥,他样样亲力亲为;他的妻子2005年生病,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被鉴定为二级残疾,由于他的精心照料,多年来,妻子没有犯过一次病,现在脸色红润白皙,丝毫没有病容,由此可以想象张治平这些年付出了几多辛苦。

  让人更为吃惊的是,从1987年起至今30年,张治平还兼职村里的秘书及会计,村里1200余口人大大小小的事儿他几乎都清楚,财务账目更是一目了然,在村里有着很高的声望。这声望与信任,当然是他的信誉与辛苦换来的,写材料、记账目,都是加班加点干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及文字基础,才有了《金装刘村》得以成稿的可能。

  多少个夜晚他秉烛疾书,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月亮,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日出,为写这本书付出了许多,不仅有体力、精力的付出,更有经济的付出。

  张治平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不仅要抚养两个儿子,还要给妻子请医问药,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外出,一次次打印,都是张治平自己花钱。“粗略算一下,为了写这本书,多年来大概花了3万多元。”又出力又贴钱,村里有些人不理解,有一些人讽刺他,也有一些人心疼他,可是,不管别人怎么说,十多年来,张治平初心不改。在他心里,书写自己的家乡比什么都重要:“写《金装刘村》,我是怀着对家乡的爱与自豪而为,那种心情,恰似游山玩水,虽然辛苦却心甘情愿,就为让人们能以舒畅愉悦的心情了解刘村、认识刘村、热爱刘村。”

  挖掘抢救 意义深远

  刘村镇的历史名人、典故传说多散于其他传记或故事中,或是流传在民间,没有被完整系统地收录在一起,张治平书写家乡,为刘村填补了这个文化缺憾。

  “这本书完整地挖掘、抢救了刘村从西汉到清代的若干历史大事,有利于传播、传承历史文化,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刘村镇退休老干部赵刚对这本书稿赞誉有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本书写的是历史,对当代当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著名作家乔忠延评价这本书稿时说:《金装刘村》让我眼睛一亮,感受到久违的温馨,让我看到历史文化景观不再遥远,堪称‘乡土文化的报春花’。在我心目中,某个地方出一位英杰贤士就堪称地灵人杰,可是刘村却不止一位,而是英杰济济,贤士荟萃,这哪里是一般乡镇,一般村落?所以值得将他们的事迹传承下去。作者张治平是农民,童年时正遇文革动乱,无学可上,无书可读,可是凭借自己的爱好,勤学不止,日积月累,磨利了笔尖,播布文化美景,写出了《金装刘村》一书,让历史文化放射出当代光彩,实在是为刘村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令人敬慕。”

  记者后记

  经典故事、历史名人、传说典故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签。时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各地都在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包装、演绎,大打文化牌,为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寻找由头,以此驱动经济发展。我们临汾有着众多显赫的名人,众多耀眼的“明星”,辉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挖掘、抢救这些文化内涵,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说,张治平无疑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希望有更多的“张治平”或者文化工作者肩此重任,史海钩沉,使更多的文化遗存能重见天日,焕发耀眼的光芒,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韩晓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