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外地人:木工技艺 中华文明需要我来传承

2017-05-22 18:50: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木工打家具,凡上点年纪的人都有记忆。在二三十年前,谁家要是准备娶媳妇、嫁姑娘都会请木工或多或少地打上一套家具。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工精美、材质各异的机制家具全面走向市场,费时费力的传统木工活儿,已逐渐被机械化所代替。

    5月16日,叶尚邦看着早上送来的订单,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又来了业务,厂子目前还能坚持下去,犯愁的是人手严重不足,木器行业不景气,尤其是搞传统手艺的,收入低,留不住人。

    叶尚邦是浙江人,今年53岁,从16岁开始他就跟着老乡学习打家具,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30多年里,他和老乡们背着一袋工具走街串巷,走遍了东三省、内蒙古、山东等省区,最后来到临汾,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终于在临汾站稳了脚跟。

    “二三十年前,给别人打家具,一天最多赚七八块钱,为了赶工期,一连几天都得干到晚上十一二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套由硬杂木做成的组合家具也就卖七八十元钱。木工是个细心活儿,也是个苦力活儿,传统木工面临着后继无人是最大的问题。”叶尚邦感慨地说,现在一整套手工家具几万元,价格多体现在原材料和手工费上,但是由于订单少也仅仅能维持工厂的生计而已。叶尚邦告诉记者,什么是传统家具,像木床、木凳都是传统手艺做成的,整个工艺下来不用一颗钉子,都是卯榫在一起的,这样做成的家具才能称之为传统家具。

    “三年学徒,五年成师(傅),由于木工是个技术活儿,终日与刀锯为伍,也是个危险活儿,所以没有三到五年是学不成的。现在的年轻人都看眼前的利益,不愿意浪费这三五年的时间,一套板材家具用射钉枪十多分钟就可以组装完成,这速度是传统家具永远达不到的。”叶尚邦无奈地说,有的人已经不能称之为木匠了,只能说是木工,机械代替了手工,钉子和胶水代替了天衣无缝的榫头,油漆的进步使现在的家具焕发光彩,但是,其使用年限和坚固的程度却大打折扣。随着时间的流逝,机制家具和传统家具,谁优谁劣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听说记者要看看他的手艺,叶尚邦随便捡起一块边角,经过量、锯、刨等步骤,每个结构间全部用卯榫组合完成,不到一个小时,一个制作精美的小凳子就完成了。看着精美的小凳子,记者心里不禁感慨,传统木工技艺蕴含中华文明,需要更多的后来者传承下去。

    记者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