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汾西县和平镇赵庄村“第一书记”侯双华
汾西县和平镇赵庄村“第一书记”侯双华
临汾新闻网讯 汾西县和平镇赵庄村位于和平镇东北方向,距离汾西县城17公里,下辖赵庄、?头两个自然村,全村共267户849人。该村地势偏远,地理条件特殊,2015年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经济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不高,脱贫的任务很重。
侯双华,男,40岁,汾西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负责人。2015年8月出任和平镇赵庄村“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探访贫困户
抓党建 齐心谋发展
驻村后,侯双华首先给自己收拾了一间办公室,并把铺盖搬了进去,随后开始走访,调查掌握基本情况。起初村民对他持怀疑态度,说他是来“镀金”的,对他爱答不理。但他凭着一次次的入户、拉家常、帮村民办实事,最终打动了赵庄村的村民。
2015年赵庄村建了村级活动场所。为了更好地发挥活动场所的作用,侯双华积极与局领导协商,争取资金1万元,配备了室内版面及必要的办公设备,在室外新建了卫生、计生知识宣传栏。这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更是让村民感受到村“两委”精诚团结、为民服务的能力。侯双华还与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及时主动沟通,跑县上职能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同时,他还帮助村“两委”规范了村级议事规则,完善了财务、村务公开制度,使村委的工作步入了良性化发展的轨道。
2016年他们还计划投资5万元建设一所标准化村级卫生所,投资10万元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在赵庄村村“两委”干部团结一心,村务、财务及时公开,干群齐心协力共谋赵庄村的发展。
办实事 农民贴心人
侯双华驻村后了解到,村民广场娱乐活动没有音箱设备,便自费花500元为村里购买了手提无线话筒播放器,并送到村民手中。
为了尽快摸清村里的情况,他牺牲休息时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村里所有的农户,对每户的人口、劳力、生活、存在的困难等情况都作了详细的调查摸底。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并耐心做好思想工作,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主动帮助群众,帮赵大爷领低保救助金,帮张婶到新农办开转诊手续……村民都说“小侯是我们的办事员”。侯双华很快成了赵庄村的“村民”,这一切都为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上级要求,侯双华根据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组织机关21名党员干部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共确定贫困户81户256人。全村的贫困人口公示后,没有一户提出异议,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侯双华认真扎实、公道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密不可分的。
侯双华时刻牢记工作职责,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事情。赵庄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何用好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如何因地制宜抓好脱贫是他时刻考虑的事情。
搞调研 绘制扶贫蓝图
多年来,赵家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为零,侯双华驻村后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重点项目――光伏发电。2015年11月,项目建成,目前已开始并网发电,每天约有四五百元钱的收入,这些收入除还国家贷款外,剩下的将用于赵庄村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弱病残等人群的救助与帮扶。
根据赵庄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侯双华制定了不同的帮扶办法。上任之初,他考察了赵庄村的土地情况,动员村干部栽种50亩中药白芍,今年又种了15亩白术。先进行小面积的试点,如果收成好、效益高,再进行全村推广。
侯双华还计划引导群众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发展畜牧养殖、蜜蜂养殖等项目,这些脱贫计划都是他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提出来的。针对该村村民种植、养殖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侯双华还计划举办中药材种植和蜜蜂养殖技术等培训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侯双华和村委一班人商量,将通村硬化路排水渠、护坡修缮列入2016年“一事一议”工作,预计7月份即可开工建设。
86岁的王大娘家庭贫困,儿子患有精神病,侯双华积极协调,为她办理了低保;赵大爷是一名老党员,行动不便,侯双华多次上门看望,并为他送去了《两学一做》的学习资料,和他共同学习党章党规;赵大叔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养牛和养鸡,侯双华在了解到他符合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的条件后,上门为他提供服务,跑到局里为他办理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手续。每年可享受国家的奖扶金,减轻了赵大叔的经济负担。
“精准扶贫的担子很重。”这是侯双华常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没在农村工作、生活过,但他扎根农村,和赵庄村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工作,使该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体经济“破零”,也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孜孜不倦的敬业奉献精神。相信侯双华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一定走得更远,相信赵庄村的脱贫攻坚战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猎奇 许笑梅 党波)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