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石磊 梦圆世界之巅

2017-06-28 21:45: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每往珠峰走一步,感觉离生命更近一步;每从珠峰下撤一步,感觉离家更近一步,活着真好。”在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后石磊心生感慨。

  登顶珠峰几乎成了无数登山人追逐一生的梦想,珠峰之上到底能看到什么?临汾小伙石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才最终成功登顶?为此,他又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在登上珠峰后,他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在登峰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是否想过放弃等等,带着读者朋友们“一箩筐”的问题,6月23日,记者采访了石磊。

  一次美丽的邂逅

  5月22日3时20分,对于临汾80后小伙石磊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这一刻,他如愿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成为临汾第一人。

  一夜间,石磊登上珠峰的消息不胫而走,朋友圈被刷屏,这个“临汾人的故事”让人听着、看着都那么震撼。起初,通过微信,记者同石磊进行了交流,在为数不多的朋友圈动态中,石磊纪录着有关登山的时间信息、图片、行程及心理感触,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是记者对石磊的第一印象。

  6月23日,记者见到了石磊。深邃的双眸饱含淡定;在讲述登峰时,语速不疾不徐;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宠辱不惊……低调,这是记者对石磊的整体印象。身体还处于恢复调整阶段,石磊的嗓音听起来还有些许嘶哑,但在他潺潺流水般的叙述中,为读者再现了登顶珠峰惊心动魄的过往。

  石磊,今年37岁,1980年出生于临汾市尧都区。1999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的是与登山毫不相干的经济专业。2006年,石磊重返母校,考取了中国第一个户外运动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主要研究大自然对登山及户外运动者所造成的威胁。

  “当时在学校流传着一句有趣的名言,登山之于地大,就像中文之于北大,理工之于清华’”,石磊介绍,登山是母校的优势传统项目,他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常常听学长们讲到雪山的景色如何俊美,登山的感觉如何豪迈。2002年长江源头科考登山活动在地质大学进行选拔,石磊报了名。经过多轮次激烈比拼,石磊“达标”。这次美丽的邂逅,让石磊有了“底气”。

  一段揪心的往事

  “2017年5月21日晚上7点多从四号(C4)营地出发冲顶,22号凌晨3点20分登顶珠峰,早上7点15分回到C4营地,9点多开始下撤,当天下午5点返回C2营地。今天早上9点从2号营地出发,中午12点多回到珠峰大本营。每往珠峰上走一步,感觉离生命更近一步,每从珠峰上下撤一步,感觉离家更近一步,活着真好。”这条心情是石磊在登顶珠峰后,于5月23日发表的。石磊说,自己的朋友圈就如同天气预报一般,向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汇报自己的状态。”C4、C2营地代表什么?石磊向记者详细介绍起来。

  “每个营地的海拔都不同。每到一个营地时,我们都会做一些技术训练,分阶段做适应性攀登,反复拉练,逐步冲顶。”石磊回忆,我在4月7日进山,一共在山上待了49天。从尼泊尔的南坡出发,在前往珠峰大本营的路上,我走了10多天,中间攀爬了一座6000米的雪山,作为适应性的训练。4月17日,到达海拔5200米左右的珠峰大本营,而从大本营到冲顶,再到返回,也就是5—7天的时间。在珠峰共有5个营地,除大本营外,还有海拔5900米高的C1营地,6400米的C2营地,7500米的C3营地和7950米的C4营地。”讲述中,石磊语气平稳、镇定,没有丝毫波澜,似乎这攀爬就如走平路般。

  而事实上,如此轻松的背后,石磊付出了太多艰辛,甚至差点付出了生命——2015年经历的那场生死浩劫,石磊至今记忆犹新。

  “2015年4月25日,中午时分,我们正准备吃午饭,突然一种如汽车引擎轰鸣的声音从雪坡的某个地方传来,而且越来越响。”石磊回忆着当时的情景,经验告诉他,大事不妙。“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地震引发雪崩。”出于本能反应,石磊四下寻找避难场所。

  与此同时,一座小山似的巨形雪块散发着雷鸣般的响声朝他和队友们飞滚而来。“我趴在雪坡上,双手护住头,巨大的雪冲击着我,我把胳膊撑起来给自己一个呼吸的空间,感觉自己要被活埋了,所幸这场雪崩只持续了一分多钟。我抬起头来看时,刚才还生机勃勃的营地不见了,地上残留着帐篷破布和哀嚎的队友……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小腿骨折了,但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有个队友在被找到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说到这里,石磊沉默了许久,就在前一晚,我俩还聊天,他说很久没见到女儿了,好想看看她……”回忆起在尼泊尔所经历的那场地震,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石磊心有余悸。

  一个执著的信念

  珠峰是一座呈巨型金字塔状、非常险峻的山峰,气候多变,环境复杂,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十至四十摄氏度,它就像一个大的测试场,人们身体部件的每个细节都在这里经受极端检验,有点小毛病就会在这里被放大,它会让你看到你身体的极限在哪里,由于地震与雪崩频发,明暗裂缝交错,冰岩雪壁阻隔,上山路线无法清楚辨认。加之气压变化和缺氧,高山反应时的头疼、呕吐无时无刻不在磨砺着队员们的意志,在海拔8000米左右不断出现的遇难者会告诉你,这里是“死亡区”。

  石磊为什么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石磊诠释着自己的这一行为。即便遭受环境、体能、心理的多重考验,他依然笃定前行。

  作为专业选手,自2003年9月起,石磊攀登过大大小小20余座雪山,在经历2014年、2015年登峰挫败后,2017年石磊做足准备再一次向珠峰发起了挑战。

  “生活需要激情,从事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载体,给内心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珠峰磨砺的这几年,经历了与队友的生死诀别,觉得这座山是自己的一个心结。队友们的经历告诉我,必须让自己更加强大,确保能够在山上自保。”于是,为了避免遗憾,5月21日晚7时20分许,石磊背着20公斤的装备和补给,与队友们从海拔7900米的C4营地出发冲顶。这意味着,梦想离他越来越近,而登山难度却不会因为他们的热情而有所减少。

  在攀爬至8000米左右的地方时,石磊发现自己的氧气面罩突然结冰,这在空气越来越稀薄的高空极其危险。凭借经验,石磊迅速排除了故障,成功自救。石磊说,“在这个阶段,会时常遇到80度、90度的直壁,我曾听说一个队友在离登顶还有50米的地方因为氧气缺乏,不得已选择了下撤。因为身体的瞬间霜冻,在越靠近顶端时越容易发生。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但真的是别无选择。”说到这里,石磊再一次说,自己是幸运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月22日3时20分,石磊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活着真好。”这是石磊登上珠峰后最大的感触。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