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只要事关村里的事,无论雪雨风霜也挡不住他前行的脚步,纵然跋山涉水,纵然披星戴月。
他是农民眼中的“热心肠”。“只要我能做到,再苦再难也要做到最好”,这是他对父老乡亲的承诺,也是他多年来恪守的人生信念。
他就是蒲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驻太林乡河底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王元胜。在担任驻村干部领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元胜用心血和汗水浇开了河底村幸福花、希望花。在他的带领下,河底村9个自然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驻村前2015年的2660元,有望到今年年底提高到4000元以上。今年2月,王元胜荣获全省“ 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带着希望和重托,他踏上河底这片熟悉的土地……
在过去的几十载春回冬去中,王元胜的工作职责分工有过太多的变动,惟一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会被下派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去搞扶贫工作。
2016年,对王元胜来说注定是生命中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53岁的王元胜在蒲县交通运输局已坚守奋斗了34个春秋,荣誉满满,成绩斐然;这一年,已经是副局长的他,响应县委的号召,被局里指派到河底村担任帮扶工作队副队长;这一年,他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两个子女都因生了小孩,需要他们的照料,然而面对重重考验,王元胜毅然绝然地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硬是不顾亲友的劝阻,果断接受了这一神圣任务!
十月的天,秋末冬初,无边落叶在空中随风飞舞。初次以一名扶贫干部的身份踏上这片故土,王元胜百感交集,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会勾起他遥远的亲切的记忆。尤其是见到孩童时的好友以及七大叔八大姨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心里悲喜交加。说悲,是因为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亲人和父老乡亲依然这么贫困;说喜,是因为年过半百的他终于有机会为这片故土做点什么。到任后的第二天,王元胜就开始马不停蹄走村入户,虽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但没想到,河底村委所辖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266户897口人,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收入2660元,尚未脱贫的仍有101户324口人,贫困率达36%。一系列的数字、一幕幕的见闻、一桩桩的苦诉深深刺痛了他柔软的心,一个信念在他心中萌芽:“一定要让父老乡亲尽快富起来!”
肩负责任和使命,他引领村民跋涉在脱贫路上……
最初的那些日子里,王元胜彻夜难眠,一闭上眼,无数的感叹号与问号就在大脑中高速飞转,撕扯着他的神经。难眠之夜,他吐着烟圈一遍遍地看着登记在册的每一个人名和每一条有关信息,产业单一、观念落后、素质偏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困扰着河底乡亲的系列问题,让他坐立难安。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带着村两委班子,起早贪黑地走遍了9个村的角角落落,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村民们也着实感受到了他的真帮助、实扶贫,打心眼里爱戴他、感恩他。
为了在农忙时节不打扰村民,更为了让整个帮扶队吃住无忧、“沉得下、守得住”、全身心地投入帮扶工作,王元胜首先决定在村里安营扎寨。这一举措深受帮扶队队员的赞同,也为帮扶队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忖,王元胜有了主线:抓党建、强基础、促发展。有了这条主线,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工作。
党建凝聚民心,改善党的基地建设势在必行!然而,迫在眉睫的困难是手头没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为了筹措资金,王元胜多次跟局领导沟通、请示,多次亲自深入富家凹煤矿“谈判”,靠着一套“嘴皮子功夫”,终于得到了县交通运输局10万元和富家凹煤矿10万元的资金支持。有了这笔资金,让河底村党支部得改头换面,硬软件设施得以改善,这一举措,激发了该村全体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的热情,一面崭新的党旗飘扬在河底村的上空!
要致富,先修路。作为一名“交通人”,王元胜更清楚路的重要意义。走在河底村委的9个自然村中,提起王元胜,可谓家喻户晓。“从规划路线、招投标到施工管理,他事必躬亲。”驻村干部张睿君清楚地记得,那是2016年11月,为了规划楼崖底和灰土洼两个村的路线,王元胜强支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步子,带领专业技术干部沿着羊肠道翻山越岭,徒步十多公里,汗水浸湿全身。当他们到达村里时,闻讯赶来的村民高兴地说:“我们的路终于有希望了!”看着那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眼睛,王元胜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困难。之后,他多方争取到了106728元的资金,硬化砼路面1880平方米,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解决了两个村老百姓日常出行难的问题,“有女不嫁灰土洼”自此成为历史。如今,在王元胜的带领下,武家崖、李子坪、道角等几个村排水不畅的问题得以解决,9个自然村村民三轮车出入田间地头再不是问题,各村都修建了垃圾池,家家户户栽树种花,“清三堆”“治三乱”“美三口”环境整治活动轰轰烈烈……王元胜把河底当作自己的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短短时间内,河底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姓们喜在脸上,乐在心里,都说“多亏村里来了帮扶干部王元胜!”
增加贫困户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王元胜干的又一件大实事。建设新农村,既要“输血”帮扶,也需要培育“造血”功能,王元胜深谙这一道理。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和队员们废寝忘食摸实底、查原因,按照“人均2头牛、户均2亩构树”的精准脱贫思路,通过“四议两公开”确定特困户20户,并响应县上产业扶贫政策和构树养牛的号召,2016年通过局机关人员捐资,压缩办公经费等措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6万元,给贫困户每户购买了一头能繁母牛,彻底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并筹资20万元购买了30头育肥牛,用于发展5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今年,王元胜的目标是:再筹措50万元购买50头育肥牛,发展壮大河底村集体经济。同时,筹措20万元平田整地落实构树种植面积500亩。
现任河底村第一书记的乔润萍也是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说起王队长的治村理念,乔润萍竖起大拇指:“他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强大的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他指导下,河底村在鼓励村民规模发展构树、养牛,积极协调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岗位、扶持贫困人口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常怀质朴的情感,他甘做河底农民的儿子……
贫困户辛燕平,2010年因伤致残,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姐姐也因车祸身亡,只剩下六十多岁的老母亲相扶左右。在最初了解到辛燕平的情况后,王元胜第一时间给他送去了急需的纸尿裤,并嘱咐鼓励他说:“我就是你的大树,永远在你的身后!”
就在工作队发放“扶贫牛”的前几天,一场大雨悄然而至,无情地将辛燕平家院子里用来养牛的土胚房冲塌了。正值无奈之时,王元胜赶到了他家里,随即找人历时十余天,出资2万余元,帮辛燕平家翻新了5间66平方米的牛舍。2016年的整个冬天,对于辛燕平全家来说,那真是一个暖冬!
河底村任建平、郭忠义等6户村民不会忘记,在他们手足无措之时,是王元胜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贷款39万元,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孤儿李雪军、五保户李德胜不会忘记,在他们最需温暖和关怀的时候,是王元胜带头捐衣捐物,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重病患者任福保等人不会忘记,在新春佳节来临之即,是王元胜带着真情与祝福,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送到了他们家中;孤寡老人双新旺、意外伤残贫困户任龙龙不会忘记,在他们孤苦无依之时,是王元胜主动带头捐款3000余元,让他们走出困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我是河底农民的儿子,我要为河底农民办事。”这是王元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要是村民希望他做的,他都竭力去做。驻村不到一年时间里,他从“城里人”变回了“村里人”,满是泥泞的田间下得去,臭气熏天的猪圈往里钻,粗茶淡饭吃得香!
如今,走在河底村的田间地头,看着父老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王元胜心气更足了。翻过成果累累的一页,新的惠民实事又摆在桌上:打通通往河底、蒲伊“讲道台”的15公里旅游公路;开通通往太林至蒲伊、河底的4.8公里“连心路”;修通河底通往背家坡村的“致富桥”;投资16万元,维修支部院子、文化广场、卫生所、图书室等;开展系列尊老爱幼、邻里友好、家庭和睦等活动……
河底村的信息越来越畅,河底村的脱贫路越来越宽,王元胜帮扶村民致富的事迹也越传越远……(荀丽)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李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