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绘蓝图
——记霍州市退沙街道什林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忠
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时节,怀着对一个党员的敬意,踏上退沙街道什林村的这片热土上。这里是东倚凤凰山、西临汾河畔,108国道绕村而过,各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2005年11月,经过村民代表推荐和全体党员推选,陈国忠以高票正式当选为退沙街道什林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刻起,他把自己全身心融入到什林这个大家庭中,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变化,拖着疲惫的身躯,怀揣“三农”的梦想,恪尽职守,满怀信心描绘着什林的蓝图,让这个古老的村庄枯木逢春、容光焕发。
打铁还需自身硬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用陈国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铁先要自身硬,党员干部自身不强,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
自从陈国忠上任以来,党支部一班人多次召开会议,分析了原来党支部班子存在的问题,就人心涣散、班子软弱、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查找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交心谈心、书面汇报,解决了思想疙瘩、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责任,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大事征求意见、小事集体研究,求大同、存小异,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民主决策,消除了大家的心理隔阂。心里顺了,工作起来积极性也高了,巩固了村班子在村级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与此同时,他狠抓基层党建,提升党支部战斗力,不断强化“三基”建设,以“定查评”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建立了便民服务站、矛盾调解中心、综合巡查服务队。每周一,陈国忠坚持和村委会主任集中接待来访村民,要求两委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并创新推行了党员联户制度。通过联户,党员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工作中发挥出了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信息收集员等“八大员”的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的带领下,什林村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连续十年被授予“市明星党支部”称号。
兴办实事得民心
“陈国忠就是我们的主心骨、贴心人,所以才连任党支部书记12年。”什林村一位村民开门见山地说出了一番心里话。
什林村所辖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715户2300口人,村民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养殖、种植等。陈国忠上任以来,积极与“两委”班子多次沟通,共商兴村富民大计,克难攻坚,多方筹集资金,致力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积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陈国忠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他注重把加强党支部建设和推动什林村发展相结合,努力把基层党建的成效体现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上。
什林村耕地面积3485亩,且大多是高垣旱地,只能种小麦。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经济,是陈国忠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带领村干部赴山东考察,于2015年投资100万元在垣上打深井一眼,让村子的两千多亩旱地变为水浇地;他多方奔走,全力以赴,协调相关部门投资130万元进行了水网改造,全村715户人吃上了无塔自来水;投资250万元,建水库4座、铺设管道22公里、硬化田间道路3.5公里、绿化道路两旁;投资400万元,硬化全村大街小巷,实现了“户户通”;投资50万元,安装太阳能光伏路灯,解决了村民“夜行难”问题;投资十多万元配备垃圾清理车,成立环卫队,深入实施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栽植优质花卉苗木5000余株,使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乡风文明促和谐
近年来,陈国忠充分了解社情民意,扎实搞好本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文体活动。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把公立幼儿园落户到什林,村委出资金赞助,给每个幼儿买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对每年高考时考上全国前十所大学、大学本科、专科及考入高中的考生,分别发放10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的金秋助学金。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先后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组织开展各种戏曲、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进一步繁荣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群众生活,增强了群众文明意识,促进了村风文明建设。
走进什林村,映入眼帘的是窗明几净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楼,清洁整齐的院内墙上挂着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和文化宣传图画。崭新的文化娱乐广场笔直宽阔,健身器材、篮球架样样俱全,村民们在广场悠然自得,有的健身、有的打球。
如今的什林,一排排农住房整修一新、整洁美观,门前水泥路宽敞平坦,路边景观树整齐划一,休闲文化广场靓丽呈现,田间作业道路水泥硬化,多个盛满清水的堰塘,活像一面面明亮的镜子,点缀在碧绿的田野画中……全年集体总收入达到80万元,全村人均收人达到8000元,农业生产健步发展,群众生活大幅提升,村风民风更加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上下和谐幸福温馨。
(韩海霞)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