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魏明忠:“蔬菜大王”的致富经

2017-10-11 09:03: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生产销售中有什么困难就找老魏,他一定会尽力帮忙的。”

  “有了老魏,我每亩的大蒜净赚3000多元。”

  “老魏将我们种的大蒜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销售,销量特别好。”

  ……

  村民口中的“老魏”,名叫魏明忠,今年56岁,是曲沃县北董乡南林交村十里八乡有名的“蔬菜大王”,也是曲沃县改良大蒜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50户,大蒜种植面积100亩,近几年为农民增收30万元左右。

  村民李占奎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他感激地说:“我种了5亩大蒜,收入是越来越好了。老魏每年都要出去观摩、学习种植大蒜的新路子、新方法,回来后再传授给我们,也让我们长了见识、学了知识。现在病虫害少了,产量增加了,我们的腰包更是鼓起来了,这真得感谢老魏啊!”

  漫步秋日的早晨,记者走在南林交村,这里地势平坦、环境优美、农林繁茂、灌溉便利,沸泉和龙底泉泉水潺潺,种植大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哗,哗,哗......”走进合作社的生产车间,一台大蒜分瓣筛选机将一头头紫皮大蒜顺利脱皮并分瓣。“合作社开拓了微信销售模式,前一阵子几乎每天销售近3000箱,分别运往上海、杭州、东北等地。而此时正在脱皮的大蒜有350公斤,需要加工成蒜泥后,运往西安、延安等地。”魏明忠说。

  魏明忠正在生产车间里与工人们一起将已脱皮的大蒜装进箱子里。“我们种的紫皮大蒜很受市场欢迎。”魏明忠忙着给记者介绍道,他们生产的大蒜以个大、瓣匀、不破碎、辣味适中、皮薄如纸,清白似玉、粘辣清香、耐贮藏等优点深受客户欢迎,而且大蒜中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今年大蒜的行情远不如去年,但一亩仍净赚3000元,按种植5亩大蒜来说,年收入最少挣15000元不成问题。”魏明忠说。

  1982年,魏明忠结束了4年的军人生涯,回到家乡,整日与父亲一同种植大蒜,年年种、年年收,可生活质量一天比一天差,“那时的大蒜,一斤也就3毛至7毛钱不等,收入上不去,村民的生活质量自然也跟不上。”魏明忠回想起往日的生活仍一脸愁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林交人,魏明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明明村民手里都捧着“金饭碗”,为啥总是不见效益呢?为“拯救”这一传统产业,他在2007年成立了改良大蒜合作社。

  魏明忠时常在琢磨,如何才能让当地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希望带富全村人。正如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合作社成立没多久,他就背着一袋袋大蒜,出现在“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展会”等各种大型现场会、洽谈会上,并亮相“波兰农展会”,让大蒜的蒜香“飘散”出了国门,“国外的友人对大蒜的个头、口感评价都很高,这是我们的骄傲!”魏明忠拍着胸脯说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水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经过几年发展,魏明忠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在各级政府以及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合作社加强对社员的“五统一”(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包装销售)服务,目前,合作社已基本实现“管理民主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市场网络化”。

  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广大社员,魏明忠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各级培训。2013年通过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考试,取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四级证书;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学习,取得了合格证书;2014年,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学习、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等。同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确定了利益分配原则。

  合作社立足拓宽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南林交村打造成为“一村一品”提档升级的样板。走进合作社的展销区,展台上摆放的几小桶小米醋泡蒜尤为瞩目,“每年腊八节时,人们总爱吃腊八蒜,我就想何不用曲沃当地的小米醋泡上大蒜,经过1至2个月后,大蒜的颜色由白色变为绿色后,即可出售,这样一来,我们的社员将会有更多的利润要分了。”谈起未来,魏明忠眼睛里满是憧憬。

  记者 杨文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