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古县岳阳镇张才村,说起胡双印,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我们胡书记能干,把咱张才村带成了‘明星村’,你看俺们村多好……”之所以能得到村民们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胡双印这些年来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头等大事,带领张才村群众走出了实绩。
胡双印2011年12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4年12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胡双印转变村干部作风,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制定了“村干部十不准”原则。
为了让全村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胡双印上任后,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千方百计为村里寻找致富的好项目,一门心思带领村民发展种养产业,脚踏实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在他的带领下,张才村面貌日新月异,逐步实现了村民们梦寐以求的致富梦。
调整产业“甩穷帽”
张才村,一个位于古县县城东部的纯农业村,全村仅有128户人,耕地1358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多年来,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这么一个没有“底子”的小山村,如何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一直以来,张才村的经济作物都是以种植玉米为主,让胡双印认识到单一种植模式不能让村里富起来。为了加大“一村一品”产业开发,在胡双印的协调和帮助下,村民们开始种植小杂粮,每亩可补助100元。同时,他还邀请县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到村里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的小杂粮产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村种植核桃树3.7万株,辣椒、蔬菜35亩,小杂粮50亩,产量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逐步实现了多元化。
张才村依山傍水,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 越。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市扶贫办精准扶贫项目。2014年10月,胡双印和帮扶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经过沟通交流,最终确定在张才村建设100KW光伏发电站。该项目占地1700平方米,共投资98.5万元,年发电量15万度,年经济效益14万元,是一项具有明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项目,目前已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已发电21万度,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同时,他还筹集7万元为五保户修建改造了5间集中供养点。在他和“第一书记”的协调下,为村里60岁至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优待证45个,为村里残疾人协调轮椅、手杖等辅助器材39件,受到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辛勤描绘“新农村”
“当好书记,必须要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胡双印经常说,作为一名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如何精准识别扶贫户、如何及时化解群众的矛盾是检验党支部书记是否合格的标准。
“不能因为是亲戚,就可以走后门,要做到公平公正。”胡双印经常告诉其他村“两委”成员。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胡双印带头进行3轮全面入户调查,在详细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现状的基础上,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议票决,最后确定贫困户,并进行张榜公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根据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安门村农户进行排名,按照反向识别扶贫户“九不准”标准对安门村农户进行筛选,全村选出贫困户26户102人,做到选户精准,公平合理客观公正。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问题是张才村急需解决的难题,在他的协调下,筹集了17万元,为张才村移民新村修建水泥路;今年协调交通局维修通村公路4处,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协调修建了水罐站,今年已上了变压器。目前,全村村民已实行免费吃水。为了早日完工,胡双印日夜在工地上奔波,自己花钱买肉、买菜为干活的村民改善生活。路修好了,村里还建立劳务信息服务站,把各地用人、用工信息传递给大家,组织村民外出务工,解决了村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书写农村“好党员”
胡双印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奉献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自从胡双印上任后,他把原来杂草丛生的村委会大院收拾干净,在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的“第一书记”多方协调下,筹集资金对村委会进行整修和翻新,还建了食堂和住所。不仅让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住得安心,也让党员们每次开会学习心里舒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村自2013年先后被古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红旗党支部”“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被岳阳镇政府连续4年授予“红旗村”等荣誉称号。今年7月,胡双印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胡书记是我们公认的好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对致富有了信心!”一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他的信赖和认可。(王培亮 孟凡鑫)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