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任永军:精准扶贫春风起 自强不息奔小康

2018-02-05 10:35: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他身体有残疾,生活在一个深度贫困的山区里,却依然能够笑着面对人生的风雨;他是不幸的弱者,但却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为自己的家庭撑起一片天。他就是永和县脱贫示范户——任永军。

  任永军今年34岁,出生在永和县孙家庄榆林只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因患先天性脊柱弯曲,他打小就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玩耍。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他克服一切困难用功读书,2001年考取运城市口腔专业学校,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中专生。

  毕业后,任永军曾梦想成为一名牙科医生,先后在西安、临汾、洪洞等地从事医疗工作,但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供他读书,家里变得更加贫穷,破烂不堪的土窑洞、年迈多病的双亲,还有未成年的两个弟弟。作为家中的长子,任永军在心里坚定了撑起这个家的信念。为了照顾父母,2013年他选择回到家乡。

  刚回到村里,任永军就在邻县承包了20亩山地种植玉米。因为不能干重活,大多农活都得雇工完成,种植成本比其他农户增加了许多,辛苦一年,收入微薄,勉强维持家里的开支。那一刻,他有过沮丧、有过无奈,也有过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但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毅然选择坚持下来。

  2015年,任永军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乡、村各级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多次到他家走访,向他给予帮助。在大家的支持下,2016年他承包30余亩坡地,种植玉米,通过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终于有了收获,顺利实现脱贫。农闲时,他在解决温饱后,思考如何发展。当其他贫困户劝他不用那么辛苦时,任永军总是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任永军选择肉牛养殖。2016年以来,永和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光伏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八大扶贫工程。在政策的支持下,他2申请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购买4头肉牛,修建了2座简易牛舍,购进养殖设备。

  为了增加养殖经验,任永军多次向养殖能手请教,通过网络、书籍学习,使自己从一点不懂到逐渐掌握牛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等。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养牛技术。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圈养+放养”、自繁自育的滚动发展模式来扩大规模。

  每天天不亮,任永军就起床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起来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虽然辛苦,但付出总有收获。他养殖的牛膘肥体壮,不少客商都和他联系收购,而且有两头配种成功,2018年7月将产下牛犊。

  村里实施光伏发电项目,起初好多贫困户听说还要自己掏2000元钱,都不愿意安装,任永军第一个积极报名,还不厌其烦地给其他贫困户宣传政策。5KW的光伏发电板安装好后,看着电表上欢快蹦跳的数字、即将入住易地搬迁新房,他与其他贫困户一样,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

  通过辛勤努力,任永军不仅收获了希望,还收获了爱情。2011年,在洪洞县打工时,一位朴实的姑娘被他的真诚和勤劳打动,从相识到相爱,并选择和他一起回到大山里, 现在他们拥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儿。

  谈着今后的打算,任永军笑着说:“精准的扶贫政策、贴心的帮扶队伍给了我希望和力量,我也要一路小跑追上大家,致富奔向小康。”下一步,他计划积极响应国家粮改饲的政策,试种一些墨西哥玉米草,同时不断学习养殖技术,在三年内培养出10头优良繁殖母牛,同时把村里的养牛户组织起来,成立养牛合作社,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生活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贫穷”。志不立,穷根难断。虽然是一名残疾贫困户,但任永军“不等不靠”,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李吉祥)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