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张新波:驻守乡村“挑大梁”

2018-06-13 09:04: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身材瘦弱、皮肤黝黑,他叫张新波,是去年9月份襄汾县住建局选派到景毛乡东李村的“第一书记”。

  6月5日,记者来到东李村,见到了张新波,村民眼中能“挑大梁”的他,在驻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村民解决了不少事儿:修复党员活动阵地、改善村容村貌、给贫困户建房、实施豆制品深加工项目……

  “我们这个村子离县城10公里,有86户,共416口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大棚蔬菜……”与记者的攀谈中,可以感觉到张新波对村里的情况十分熟悉,“要跟村民交朋友,只有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知晓他们的需求。”

  为了尽快摸清村里的情况,张新波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他与党员干部、养殖大户、普通农户、贫困户面对面沟通的身影,很快张新波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2017年的一次走访过程中,张新波从村民口中得知,东李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朗顺文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长期卧病在床,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朗顺文打零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张新波积极与县住建局和相关部门多次协调,为贫困户争取到危房改造、金融扶贫、产业扶持、医疗救助等资金。

  “家里几乎大变样,以前我跟父亲两个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从来没想过自己家能盖起60平方米的两间平房,而且我还有了固定工作,这多亏了‘第一书记’的帮助。”说起家里发生的变化,朗顺文颇为激动。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为了找准产业,张新波先在村里多方走访、听取村民意见,从老辈人那里了解到,早在60年代、70年代,东李村就有做豆腐的传统,但大部分都是家庭小作坊。“‘豆腐’生意在东李村有传统、有手艺,有没有市场呢?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有目的性地研究市场、考察项目,最终确定了做豆制品深加工。”瞅准豆制品深加工投资小、技术门槛低、资金回笼快的优点,张新波说干就干。在他的带领下,东李村成立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专业合作社。紧接着,他又召开了村民代表会、村支部党员大会,还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宣传项目,鼓励农户参股,“老百姓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在合作社没有盈利之前,如果百姓要求退股,合作社将全额退回百姓所集资的股金,并按照银行利率给予相应时间段的利息,保障百姓零风险投资。”

  “项目正式运营后,每年可收购当地大豆350吨,既可以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也可以提供近20个就业岗位,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眼下,豆制品深加工项目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张新波还在谋划尽快注册品牌商标,为今后实现豆制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