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7年6月,41岁的刘俊峰被选派到尧都区大阳镇张家庄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而此前,刘俊峰担任尧都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已达9年。
“我是农村的孩子,在农村长大,应该回农村去工作。”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感慨万千,更多的是朴实和坦率。出生在襄汾县塔儿山脚下陶寺乡的刘俊峰,打小起,耕地、播种、收麦、打场、喂牛,很早就与这些农活相伴了。从农村出来,他更愿意到偏远的农村,扎根基层,去为乡亲们办一些实事。
抓好班子团结,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张家庄村位于尧都区的最东端,紧邻古县、浮山,地理位置偏远,道路崎岖。刘俊峰到张家庄村一次要往返路途60多公里。第一次去村里,由于路况不熟,从没有走过这么多的坡道弯路,他差点翻车掉进路边的深沟里。他没有给家人说起,默默地克服困难。
“抓好班子团结,是农村工作的基础。”明白这样的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抓好团结。
2017年6月,组织上去送刘俊峰赴任,也是刘俊峰第一次到村里开会,会议议程根本就进行不下去,他的话被人打断,几名村干部因为遗留矛盾争吵起来,大家不欢而散。
此后,他下决心解决班子不团结问题。2017年11月,在大阳镇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张家庄村“两委”换届开始,刘俊峰主动介入,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情况,摸清思想动态。在具体工作中,他掌握标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确保不出任何差错。通过入户座谈,掌握思想动向,保证选出好的班子。为了营造气氛,他书写公告、标语、横幅,布置会场,营造了严肃、民主、生动的换届氛围。同时,做好教育引导,落实工作预案,确保实现平稳。2017年11月18日,“支委”换届顺利完成。12月20日,“村委”换届全部到位。
换届以后,刘俊峰清醒地认识到村里工作的复杂性,他有条不紊,身体力行维护班子团结和谐。针对个别村主干急于出成绩的倾向,他多次找到这名干部做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先抓和谐稳定,处理遗留问题。他以实际行动做表率,凡是有利于班子和谐的争取做到,凡是不利于班子和谐的坚决不做,决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多次和班子成员谈心谈话,交流思想,鼓励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位置,调好心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事相互沟通协商,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与和谐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明白了他的苦心,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他坚持抓支部建设,抓学习提升。他带领党员开展集体学习,开展村“两委”学习,结合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寓教于乐,由机械的学变为创新的学,努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每一次学习之前,他都认真地进行“备课”,查资料、选内容,编写提纲,做到简明扼要,力求内容更加贴切,更加符合实际,更能体现实效。认真开展了冬训和“评定”工作,确保党员受教育、评定见实效。以“七一”为契机,讲党课、谈体会、促和谐,党员全部佩戴党徽,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了“走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实地走访和慰问活动。他注重做好精神帮扶,扶贫先扶“志”,克服“等”“靠”思想,强化主体责任,激发内生动力。
力争让乡亲们得到更多实惠
张家庄村曾经是一个红色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抒写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红色村,却由于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发展思路不清,集体薄弱,基础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让乡亲们得到更多实惠,是摆在面前的迫切任务。
产业要发展,思路是关键。刘俊峰积极走访村干部、老党员、困难群众,实地查看历史遗迹,了解农业主导产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完善产业发展思路。他多次和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一起沟通商量,了解群众种植红稻谷的情况,了解鑫达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大家觉得还是要因地制宜,以发展优质高粱、特色小杂粮为主导,采取“公司+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的模式,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为了打开销路,他还和收红稻谷的商户进行了磋商,签订了购销合同。他积极鼓励乡村“能人”创业,做好劳务输出和外出打工,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由于基础建设滞后,村里人居饮水困难。刘俊峰积极协调推进饮水解困,做好蓄水库改建,协调机关事务局班子成员到一线查看,提要求、抓质量,确保了蓄水库建设顺利完工。水库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水管漏水老化问题,于是他打报告、跑镇上、跑区里,多次和尧都区水利局领导沟通,争取支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水利局已经答应解决,并已上会进行研究。同时,刘俊峰又和尧都区交通局领导积极沟通为村里修路事宜,想方设法改善人居生活条件。
村“两委”活动场地没有取暖设施,多少年了,夏天热得进不去,冬天冷得待不住人,刘俊峰想方设法安装了海尔柜式空调,又配备了档案柜,更换了党建版面。村里的田间道路狭窄,年久失修,给群众生产劳作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又积极向镇政府申请资金,对田间道路进行了机械整修,解决了群众生产劳动不便的问题。
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刘俊峰第一次去走访,正值夏收,他拿出工资买了白糖和茶叶,在群众家拉家常、话桑麻。“七一”到了,他给党员们一人送上一个水杯,表示党的问候。临近春节,他去为困难群众送春联、拜早年。他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已经记了厚厚的两本,工作日志也填写了三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第一书记”的每时每刻。
“去的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的家里。”那次在老党员张清亮家中,破旧的窑洞,简单的陈设。仔细盘问,收入微薄。翻开箱子,没有像样的衣服,刘俊峰心情沉重,握着张清亮粗糙的双手,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
然而像这样的状况,村里竟然没有上报贫困户,他又一次陷入沉思。
2017年7月,在镇上的统一安排下,查缺补漏,严格标准进行公开评议,确定了贫困户3户,按程序进行公示、上报,确保不漏下一户困难群众。今年3月29日,又落实上级措施,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评议,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在落实政策方面,刘俊峰多次和镇上扶贫办的干部沟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千万别漏下我们村的3户困难群众。随后,落实了贫困户的特色产业扶贫政策,发展了养羊产业,促进困难户增收。
做好困难户住房改造,是“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的硬性指标,必须落实到位。刘俊峰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积极协调资金,与镇、村干部一起努力,把握政策标准和工期要求,他实地查看,听取意见,了解困难,对工程实施提出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今年2月份又和区委政法委进行协调,完善了贫困户帮扶事项公示牌。7月份3户贫困户的住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动员亲朋好友去帮扶
“一人做帮扶,全家去扶贫。”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为了形成帮扶合力,争取更多资源,刘俊峰领上妻子,动员朋友、同学、老领导去扶贫……
刘志东是临汾好运来礼品公司董事长,山西省道德模范。刘俊峰专程找到刘志东,讲述了村子里的特殊情况,刘俊峰的热情感动了刘志东,他决定去村里帮扶。去年中秋节前,刘志东便到张家庄村看望慰问困难户,送去了月饼、食用油,每户发放帮扶资金300元。
张家庄村层峦叠嶂,是天然的写生基地。刘俊峰动员他的同学司京山和平阳书院的学员们到张家庄村去写生,前一天晚上,他准备了第二天中午的菜、主食,细心的妻子说,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吧,也好给你当个帮手。就这样,他带上妻子去扶贫。一行人在村里写生,中午在老乡家吃饭并付上饭费,大家还购买了土特产,钱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片心意,目的就是让群众更多的得到一点实惠,让他们宣传张家庄村……
今年春节前,尧都区诚信建设促进会在会长闫永业的带领下,深入到张家庄村开展帮扶活动,为3家贫困户送上了米、面、油等帮扶物资,为每户发放帮扶金500元。他还创新方式,在《诚信尧都》杂志上宣传张家庄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扩大和提升软实力。
刘俊峰动员亲朋好友去做帮扶工作,更多的是希望能实现企业和贫困户、企业和村子的对接,为村里和困难群众多做一些事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刘俊峰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无私奉献的诺言,诠释了对人民的忠诚,他不计名利,默默无闻,扎根基层,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甘明慧)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