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有人说他是一位胸怀大志、用胆识和智慧书写家乡历史新篇的村干部;有人说他是一位本色率真、用责任与义务履行神圣使命的四级人大代表。许多人说他是个实干家或者企业家,他却说,既然党和人民给了自己利在后代的责任、造福一方的职守,就要用生命全部的执著与大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
一
1998年初春,42岁的周聚财挑起了茹去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看惯了黄土地的荒凉与贫瘠,过怕了父辈们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日子,周聚财不想再要这样生活,更不希望村里的孩子们“重蹈覆辙”。心底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让他做出了无法抗拒的抉择:用自己的行动,为乡亲们、孩子们创造崭新的生活!
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的小学校舍安装暖气。
村里的小学,设在几间破旧的窑洞里,因年久失修,教室缺门少窗,桌椅缺胳膊少腿,到了数九寒天,孩子们一个个小脸冻得通红,已经冻得生了疮的小手,用嘴“哈”一下热气,握起铅笔继续写字……
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孩子,就是家乡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没有钱,他说服了家人,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缺工人,他就和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打下手,整门窗,修桌椅,安锅炉,安装管道。
不几天,门窗封闭好了,桌椅修好了,彤红的锅炉烧起来了,教室里暖起来了。老师教学劲头更足了,孩子们学习更用心,就连放学了都不愿意回家,因为教室里比家里还暖和。
“我们学校有暖气了。”“我家娃儿的教室可暖和了。”这个喜讯迅速传遍了十里八村。自己只做了一点点小事,乡亲和孩子们就如此知足,周聚财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让孩子们在更好的校园里读书。
二
周聚财认定,改变茹去村的现状,真正的“希望”就在于茹去村的孩子们。
“一定要让孩子们在最好的校园里读书!”这是他时刻不能忘记、时刻都为之努力奋斗的诺言。
2005年,一场“为了下一代”的“希望工程”打响了!
周聚财带头拿出了钱。全社会四面八方的爱心捐款陆续到位。
一个干部、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他像久经疆场指挥若定的指挥员,通盘考虑,宏观调控;又像身经百战的战斗员,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工地上车辆川流不息、尘土飞扬,挥舞铁锹,汗流浃背,茹去村民战天斗地、热火朝天。
不久,一座投资30万元、占地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学在茹去村原小学校址上拔地而起。
学校建成投入使用的时候,茹去村2000余亩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国槐3000余株、塔柏3000余株,还有侧柏、刺槐……山上山下到处一派生机盎然。周聚财希望茹去的孩子们能同这些树木一道茁壮成长、成才……
这一年,茹去村的关工委正式成立,周聚财担任关工委主任,由19位老同志组成的“五老”队伍有了自己的组织。村关工委成了全村“五老”之家,他们每天活动在这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关心茹去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去。
这一年,茹去村被山西农业大学录取的王国龙同学,因家境贫寒,得到关工委资助的3000元,周聚财个人捐助了2000元。王国龙感激之余感受到来自党和家乡亲人的温暖,他发誓要努力学习,学成归来用知识回报社会、建设家乡。
大学生“用知识回报家乡”的誓言,激励着关工委和周聚财切实关心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决心。他们决定: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生资助1000元,为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发放奖金和奖品,从此茹去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他们逐渐真正感受到来自知识和教育的力量,相继投资4万元,建起了100余平方米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购置图书10000余册;投资3万元,建起了“科技学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村关工委的成员给予了调整、充实、强化,为活动室配置了桌凳、投影仪、电脑等活动设备,为关工委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这支拥有19位老同志的“五老”队伍,真正成为了茹去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周聚财和“老战友”们在这块阵地上认真研习关工委报刊;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举办“果树栽培管理与嫁接”“家禽家畜养殖与防疫”等专业知识讲座与培训……
通过关工委阵地的充电,茹去村90%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红枣栽培与嫁接技术,为村民红枣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青年党员李建中一人栽枣树3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超万元;青年医生王鸿飞通过在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博学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医术,现已成为村合作医疗的主治医师。
一大批有知识、懂科技的新型农民,为村民致富、建设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聚财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在这块希望的沃土上,留下了奉献的人生故事、坚实的人生足迹。“山西省绿化功臣”“山西省个人一等功臣”“临汾市优秀党支部书记”“临汾市关心下一代功臣”“山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临汾市第二届、第四届人大代表”……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是党对一位基层干部的充分肯定。
三
初秋的茹去村,到处是一片迷人的美景:新建的休闲广场上,悠闲的老人们沐浴着阳光的温暖,做着各种健身活动,快乐的孩子们在草丛中穿行嬉戏;新建的学校里,鲜艳的红旗在蓝天下飘扬,学生欢快的歌声、朗朗的读书声飞出校园,在山间回荡,阳光下,那尊寓意着“腾飞”的雕塑熠熠生辉。远处,枣林深处,传来串串喜悦的笑声……
2011年,主街道硬化3.5公里,巷道硬化7.7公里,实现户户通;
2013年,在民政局的支持下,建造了茹去村革命烈士碑亭,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时期共16位烈士英名事迹载册于此,为该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开了先河;
2016年,投资10余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为关工委提供了活动阵地;
2017年,投资300余万元,重建茹去大桥,提供交通方便的同时又为茹去村添加了新的人文景观,为儿童周末提供了好去处;
2018年,本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目的,又绿化荒山荒坡1000余亩,为未来青少年成才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长远的良好环境。
“接下来我将同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乡亲们以建设生态旅游村庄为目标,大力发展‘三色产业’,以产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生产,努力把茹去村建设成一个更加富裕文明、繁荣和谐的生态旅游新村。我要让我们村孩子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为了茹去村的明天,周聚财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
记者 景秀红 郭璞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