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曹书记,我家儿子和媳妇吵架了,你过去给劝劝”“曹书记,我家的太平鸡又订出去15只”“曹书记,你给评评理,你看是谁的问题”“曹书记,乡镇让报个表,我给你把要求发过去,你给咱看看怎么弄”……早上8点不到,曹艳红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兼宿舍接待了好几拨人,她笑着说,这是她每天工作的常态。
曹艳红,隰县残联办公室主任,现任下李乡太平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身上蕴含着满满的能量。
助防冻:两天两夜没合眼
紧急通知!紧急通知!从明日起,全县将有大范围的持续低温,最低气温预计跌破零下8度,请各村高度重视,组织村民全面备战这场冻灾。
今年4月3日,接到下李乡政府的紧急通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再有两天就是清明节了,曹艳红正盘算着当天早点回城买些祭祀的贡品,给老父亲上坟。这个突如其来的紧急通知将她所有的计划全部打乱。
太平村位于下李乡的西北垣面,全村下辖上太平、下太平、和风岺、贾家沟、寨渠5个自然村。村里298户834口人中,贫困户就有87户254人。村里的主导产业以梨果为主,一旦受冻,不仅脱贫成了大问题,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村子因为位置靠北,气候比县城要低好几度,如今冻灾即将来临,怎样才能渡过这道难关?
村里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到乡镇开会还没回来,在村值守的只有曹艳红一个人。这可怎么办,甭看艳红已经下了几年乡,但是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大事当前,必不能乱,她先给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发了信息,接着给残联理事长发了信息,因为她觉得这次的灾害非比寻常,需动员单位的人一起来抗冻。
挨家挨户做宣传,一家一家做指导,一户一户盯着干,接连三天,县里的包村领导、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驻村工作队的成员开始不知疲倦地一回回奔走于农户家中,一次次往返于果园间,查看果农准备的熏烟材料是否齐全,后来听说废旧轮胎燃烧之后产生的烟雾大,曹艳红和村里的支部书记到县城主动联系,经过多方周旋,终于拉回来十多皮卡轮胎,每户果农家里最少能分得二三十个。后来又听说挖坑打灶炉可以增加烟雾,延长材料燃烧时间,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动员。贫困户家里人少,他们就主动帮忙准备熏烟材料,忙不过来,他们就守在地里随时做防冻准备。
4月6日、7日,气温接连跌破了零下2度的警戒线,且持续降低,刚刚开放的花蕾在倒春寒的侵袭下一碰就掉,全村同一时间开始熏烟作战,一时间,漫山遍野全是烟雾。气温越来越低,尽管身着羽绒服,可还是抵挡不了寒冷的侵袭,有的村民想放弃,艳红和她的队员又开始一遍遍的说服,让他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如果防住了一年的收成有保障,如果没防住,那也是尽力了,不后悔。整整两天两夜,艳红和她的伙伴们没有合过眼。白天果农们回家休息,他们还得做统计,写汇报材料进行上报。看着她们熬红了的双眼和憔悴的神情,一位邻居给她们熬好了姜汤……
办实事:帮贫济困解忧难
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帮扶,一户一策。吃透了村情的曹艳红根据每一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扶贫措施。和风岺是关月贵的妻子,在果园劳作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树上掉落下来,大腿骨折,先后在临汾市人民医院、隰县人民医院两次住院治疗,经过医疗报销后仍有一万多元的开销,艳红帮助他家积极向民政局提出了民政救助申请,为他家解决了资金的难题。
上太平村的刘招弟是位90岁高龄的老人,与现年68岁的儿子薛虎彦一起生活,第一次走访入户其家中,艳红便注意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家庭,老人行动不便,上厕所也得儿子背着。薛虎彦本人双腿又患有关节炎,其困难可想而知。回到单位,艳红给领导汇报下乡工作的时候提及此事,6月份残联协同县医院专程为村里所有的重度残疾人和符合办证条件的残疾人办理了残疾人证,刘招弟母子二人残疾证办下来后,又为她申请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一辆轮椅,从而解决了刘招弟一家的日常生活和经济问题。
贾家沟有一名年轻残疾人叫孔小辉,今年24岁,出生时因患有兔唇被遗弃,养父捡回来后,由于养母是个一级智力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从小便由外婆抚养长大,家中仅靠3亩土地生活,经济来源单一,借住在别人的破房子里,算得上是家徒四壁,得过且过,没有任何脱贫致富的想法。通过曹艳红几次走访,了解到解决住房问题是这个家庭目前面临的重要难题,便把这件事提升到村委工作会议上并上报了乡政府,去年12月初为其解决移民搬迁问题,通过这件事极大地调动了孔小辉的积极性,后来在艳红的介绍下,孔小辉外出去深圳打工谋出路。临行前孔小辉专门跑来办公室向艳红告别,并许诺,一定会好好工作,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
出实招:因人施策促脱贫
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要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其早日脱贫致富。扶贫要先扶智,太平村是梨果大村,发展必须围着梨果这个主导产业来做。
人常说,寸土寸金。怎样才能让果园也寸土寸金,经过多方调研,艳红发现村里的只收树上的梨果,树下的地几乎空闲着,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呢?下李乡的乡镇书记给她出了个主意,在果园散养鸡。这想法不错,可是真正的实施却不是一帆风顺,一向保守的太平村人觉得这个项目好是好,但是风险过大,不愿尝试。
去年6月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带着有意向的残疾人贫困户到阳头升实地参观考察果园散养鸡项目,大家对这个项目又有了想法,可是鸡苗怎么办?残疾人贫困户根本无力自购。7月初,经过沟通协调,残联共投资16000元,对太平村的8户残疾人贫困户实施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生态养鸡帮扶项目,为其购买围栏、鸡苗、修建鸡舍,随后免费给鸡苗注射了疫苗,并邀请养鸡专业老师上门指导、授课,提供技术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8个月的辛勤努力,近2000鸡苗个个长势喜人,每只公鸡都在7斤左右,母鸡开始下蛋,3支队伍与养殖户线上线下卖鸡卖蛋忙,养殖户韩晋平高兴地说,要给工作队发红包,这个年过得不差钱,引得村民纷纷羡慕,表示明年也要在自家果园里搞养殖。
太平村“不太平”,这是之前外界人对这个村的评价,主要是说这个村村民爱告状、爱上访,民风不太好。驻村以后,艳红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素养,有效推动村风民风“美起来”。村里成立了“扫盲夜校”,她利用空闲时间教老百姓识字、认字、写字;建立了太平村村民微信群,她及时发送各种实事动态、政策新知以及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潜移默化之下,让村民了解了政策新动向;村里的环境卫生差,她就和村“两委”班子带头打扫。
“只有出实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谈到几年的驻村工作,艳红深有感触地说,她每年都会提早与果业、科技、人社等部门对接,按时间节点,组织宣传让村民积极参加果树管理、病虫害预防等技能培训。积极为村里发展出点子、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切实增加村民收入。(吕晓霞 张瑞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