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张伟:灶台一捧焰 初心贯始终

2019-04-16 09:08: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张伟正在查看设备运行状态。

  临汾新闻网讯 燃气,是许多家庭的生活要素之一。灶台上那一捧小小的蓝焰,要经过一次又一次压力调节、通过数十公里管线的输送、伴随着上百名燃气人忙碌的身影,才走进千家万户的灶台。

  在临汾市区780余公里的燃气输配管网中,承担抢修、调压、巡线、改造等重要任务的是临汾燃气公司管线所——这个时刻直面危险、坚守供气一线的团队。责任之大、岗位之重,考验着所长张伟的能力与智慧。

  张伟说:“管线所无小事,每一次抢修、每一次改造都牵扯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用气。在这个岗位上,我必须踏实、必须干好。”

  他是一个顾大局的人,多次为了工作透支身体、为了事业亏欠家庭;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制定出“五步工作法”“量化考核制度”等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张伟的带领下,去年全年,管线所交出了一份很硬气的成绩单:他们抢修321次,全部“零事故”;他们累计巡检管线5万余公里,漏气自报率稳定在98%以上;他们检修调压器309台次,切实保障了广大用户的平稳用气。

  带好一个团队

  “公司管网老化严重,设备种类型号众多、带气作业、受限作业频繁。所以,安全必须放首位。”张伟说。

  他心里明白,安全责任制决不能搞形式。于是,张伟在“保安全”方面下了大工夫。他将每个岗位应该干什么、干到什么标准全部以书面形式明确下来;把安全责任“横到边、竖到底”,明明白白地分解到每一个岗位;要求全所职工认真对照落实,避免有责无人担、担责不到位现象。

  他还把每一项工作进行了细化。在带气作业方面,他制定了安全作业条件签字确认制度,要求“谁确认、谁签字”,确保作业符合安全条件;在调压设备运行检修方面,他推行“包机人”制度,由包机人对所包设备的运行质量、检修质量负责;在漏气隐患治理方面,他采取提升巡检质量的多项措施,为漏气隐患治理节省宝贵时间。

  管线所是公司职工最多、任务最多、涉及最广的基层部门,团队建设怎么搞?张伟嘴上不说,心里有谱。他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是执行力建设,于是,他以此为切入点,狠抓团队执行力,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以结果为导向狠抓制度落实、系统培训提升员工能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等措施,把管线所打造成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的好队伍,实现了抢修、巡检、调压、改造、置换等各项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

  干好一份事业

  去年4月16日,临汾市解放路燃气管道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程位于全市最中心的地理区位,涉及广、影响大,当地主管部门划下“红线”:6月30日前必须完工。

  管线所承担该路段原有管道监护和新旧管线碰接的重任。这两项工作都很棘手,任何一个细节出现纰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张伟制订了详实的监护方案和应急方案,带着巡检班24小时不间断巡视,利用GPS巡检管理系统实时传输轨迹和现场图片,在气源控制阀门设立了值守人员轮岗。

  在新旧管线切接作业时,为了不影响群众用气,公司采取“完工一段、通气一段”的方式,把所有作业安排在深夜用气低谷时段。张伟扎在一线,定人员、订方案、带头上,统筹协调70余名各个工种的作业人员,仅用6个夜晚就完成了百余个作业点的带气作业。

  有人开起了善意的玩笑:“啥活儿都能拿得下,张伟的能耐是越来越大啦。”张伟笑答:“咱把职业当成事业干,哪儿有困难,咱偏要去试试。”

  正是怀揣一份事业心,张伟带着管线所一班人愈战愈勇,顺利完成解放路燃气改造工程、“煤改气”扫尾攻坚、煤气管线置换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的各项任务。

  发扬一种精神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是必须践行、发扬的精神。”张伟说:“我是工人出身,最早干过推焦车司机、抽水工,后来是班组长、副所长再到所长。但不管在哪个岗位,我始终认为要坚持提高技术、钻研技术。”

  去年,为了更好地保障供气,公司将门站交由管线所进行管理。刚刚接收门站,张伟就面临一个设备技术难题:屯里门站两路设备的一级调压器阀口垫经常性损坏,不仅维修成本大幅上升,而且严重影响稳定供气。

  张伟拿出钻研的尽头,带着技术员反复探索原因,通过设备冷备用和热备用测试,成功摸索出一套操作规程,可将阀口垫的使用周期由两个月提高到五个月,大幅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成本。

  此外,张伟在面对调压器压力大幅波动的问题时,带领调压人员刻苦钻研指挥器工作原理,拆解装配、反复揣摩,经过50多次试验寻找到解决方案,稳定了管网压力,保障了供气运行。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张伟趟出了新路,带好了队伍,为市区的燃气管网筑起一道结结实实的“安全墙”。

  记者 柴云祥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