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北方偏远山村到南方繁华都市,从大宁县曲峨镇到上海,1993年,18岁的贺振辉为了摆脱贫穷,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条独自奋斗之路。
一本书,启迪打工生涯
“我去的是上海一家台资企业,不好好学习,站不住脚。”贺振辉心里很清楚,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光靠体力劳动肯定不行,必须充实自己的头脑。于是,每次一发工资,贺振辉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去书摊买书,“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人与口才》,那本书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咱小地方来的,总怕说错话,所以老感觉干啥都畏手畏脚的,不舒服,当时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适合我。”正是这本书,让贺振辉学会了如何正确与人沟通,也打开了他的心结,给予了他拥抱这座大城市的勇气。
打杂工、学徒、班长、车间主任、生产科长,贺振辉在企业内一点点进步,他每天都比别人多工作三五个小时,晚上还要去上夜大学习电路知识。“多学一点多干一点就能多挣点。”十几年来,贺振辉在旧货市场淘回废旧电器一件件“解剖”再安装,以此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闲暇时间就广泛读书,“我记得我买过一本台湾版本的人生心理学方面的书,里面很多繁体字,我根本不认识,然后我就买了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
十三年的打拼,贺振辉在上海电子园区已经赫赫有名了。2007年他被聘请到济南一家电子公司担任生产厂长一职,不到三年时间,贺振辉就相继开发研制了十八种新产品,打开了全国17个省市80多家电子元件应用企业的大门,公司不仅因此还清了几百万负债,还盈利了上千万元,那时候的贺振辉激情满满。
一次意外,人生跌落谷底
2010年3月的一天,贺振辉在一次研发新产品时,左臂一下子被机器卷了进去……3秒钟的时间,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再睁开眼睛,贺振辉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他被固定着一动也不能动,望着雪白的天花板,耳边是妻子和医院低喃交流病情的声音:肢体三级残疾,这意味着他的左臂终身不能活动……
“很绝望,那几天我不吃饭不喝水也不接受药物,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痛苦的不只是贺振辉,还有他的妻子。看着一向坚强上进的丈夫躺在病床上,妻子咽下痛苦开导他,“没关系,只要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咱什么都不怕!”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两个多月后,贺振辉出院了。但是,由于左臂还处于康复阶段,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贺振辉行动受限,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一心投入工作了,“也不想因为我让公司领导为难,所以我决定还是自己离开吧。”就这样,贺振辉选择了辞职。
一个决定,在家乡圆梦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惧怕低谷,2012年3月贺振辉卖掉济南的房子带着妻女回到家乡创业,租厂房、借钱买设备,两个月后,贺振辉的鑫辉电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
然而,机器落地的时候,贺振辉犹豫了:交通不便、物流不发达,在北方偏远的山村,电子企业能存活吗?而且生产电子元件所需的铜材必须用现金购买,空有一腔热情,缺少资金、缺少成立电子企业的区位优势,这样的现状下,贺振辉看不到公司未来的出路。可他心有不甘,不愿让自己多年积攒的经验和获得的成就付诸东流,于是他强打起精神开始调试设备、拉订单、研发新产品、借钱周转资金……
简陋的厂房,十几个工人,没有办公桌也没有凳子,包装产品就放在几张破烂的旧床上面。产品发出去要等到月底才能结账,没有周转资金就无法买材料,厂里只好放假,等货款回来再通知工人返厂生产,公司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艰难度日。有些工人等不及复工只好选择离开,而贺振辉只能撑着安抚剩下的工人。
“县领导听说了我艰难创业的事情,来到厂里了解了我们的电子产品和销路后鼓励我继续努力干下去。”的确,在这个以农业为生的国家级贫困县,竟然有了电子厂,且发展空间很大,这对大宁来说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也填补了临汾市电子产业的空白。
2014年8月大宁县轻工业园区建成剪彩,贺振辉的鑫辉电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个被邀入园,他的厂房面积也从原先的二百平方米变成三千多平方米,而且政府决定给予他十年免租的优惠,县领导的魄力和大力支持给予了贺振辉极大的信心。虽然没有知觉的手臂让他做事仍感困难,但他依然选择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想方设法借来三百万元资金扩大生产。
如今,贺振辉的公司已经研发生产了圆针、电感变压器导针、数码管LED导针等多种产品,先后有8项产品获得国家技术产权局专利证书。他的公司也先后被中国品牌认证委员会评为“中国科技创新优秀企业”“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被山西省科技厅等四厅联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临汾市科技局评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生产的产品被评为中国绿色环保首选产品。
7年时间,贺振辉公司的员工从最初的十几人到现在的三百多人,而且依然是残疾人和贫困户优先上岗。为了带动更多人,公司采取“生产线下乡扶贫”模式,分别在大宁县徐家垛乡南桑峨村等乡村建成并投产了3条扶贫生产线,使农民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又可在闲时成为技术工人增加收入。目前已安置当地农民140人,其中残疾人28人,精准贫困户93人,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1000元左右。
除电子产业外,贺振辉还涉足农牧业,成立了6个养牛场和1个养驴厂,吸纳贫困户50余人。贺振辉还不忘回馈生养他的家乡,他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当地小学捐赠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具,年底还会给所在乡镇60岁以上老人送去面和油。
看到贺振辉这么拼,村里也有人劝他,“行了,干那么多干嘛!都做慈善了,自己不挣钱了啊!”贺振辉却不这么想,“我才四十多岁,还年轻呢,能干。再说了,我这不是做慈善,是给乡亲们搭建个平台,让大家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过上好日子。”
的确,奋斗的脚步不会停歇,贺振辉将不断研制新产品和新机器,扩大产值降低成本,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大宁经济发展。
记者 荀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