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汾西县北街社区居民心中,王永峰是一名走路风风火火、处事精明强干的大忙人;在领导的眼里,王永峰是一名工作认真细致、十分靠谱的明白人。她从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做起,十余年如一日地忙碌在处理社区各种琐事、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中,为辖区居民营造了安定祥和、文明礼貌、邻里和睦的生活氛围,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优秀社区干部对党和人民的铮铮誓言,赢得了组织的赞誉和居民的认可。
任劳任怨,当好社区“管家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更是如此。2008年1月,王永峰到北街社区担任计生信息员。由于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少,各种事务也较繁杂,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承担起办公室、统计员等工作职责,随着进一步历练和能力的不断提升,组织上把妇联、残联、网格长的工作也交由她负责。
2012年至2017年,在网格化工作最繁忙的五年间,她一人兼任4个网格的网格长,还要完成办公室上传下达、跑腿办事等工作。对此,她没有一丝怨言,更没有丝毫懈怠,每天去单位最早的是她,回家最晚的也是她。“干社区工作,就是婆婆嘴、麻雀腿,只要能把这个‘大家’管好,苦点、累点无所谓。”王永峰笑道。
多年来,她所经手的各种报表、台账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组织安排的每项工作,北街社区内务管理、各项基础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社区的一名老党员曾赞扬道:“北街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与永峰这个‘管家婆’的勤勤恳恳是分不开的。”
一心为民,织密服务“细网格”
在王永峰心里,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她时刻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大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与大爷大妈同坐一条板凳,听他们拉家常成为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天下班后,她总会到居民家中坐一会儿,询问他们生活是否有困难,并做好走访记录,确保对每户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北街社区的平安小区,住着几户上了年纪的老人,她经常往返于这几户居民家中,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她便为他们代缴水电费、物业费,与县残联协调拐杖、轮椅,带着老人到附近公园休闲。老人们经常说:“永峰就是我们的亲闺女呀!”有个贫困户王爱爱,丈夫和孩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公公需要人伺候,生活十分困难。王永峰主动帮扶,入户同王爱爱谈心,减轻她思想上的压力,并多方联系,给王爱爱争取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工作,定期打扫居委会楼道,增加了收入。
现如今在北街社区,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呼王永峰为“王大姐”,老年人都称呼她“小王跑腿”。多年来,服务百姓的事她做了不计其数,在北街社区所有网格的居民家中,都能找到她忙碌的身影。正是基于对居民工作的熟悉、对社区情况的了解,在绘制北街社区16个网格图时,每家每户情况她都能娓娓道来。专家们都感叹道:“我们不用实地看了,王永峰就是个‘活地图’!”
真情奉献,争做治理“先行者”
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难免出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婆媳关系不和、两口子吵架等,大家都愿意找王永峰帮忙解决。这同她熟悉群众工作、处事公道是分不开的。多年来,她调解各类家庭、邻里纠纷矛盾90余起,挽救濒临离婚的家庭10余个,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和事佬”,被县法院聘任为人民陪审员。
为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王永峰率先在北街社区建立居民文明公约,在平安小区、北门网格每年都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有效推动了文明社区建设工作。为了扩大居民就业渠道,给他们带来增收的机会,她积极邀请县编织能手教妇女编织帽子、手套,引导大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收入,使编织产品走进了汾西的超市,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她还积极同县妇联对接,邀请专家到社区开展平安家庭教育、育儿教育、妇女保健教育讲座等活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质,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为促进社区和谐安定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她多次被居委会授予“基层治理先进工作者”“平安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北街社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社区”。
记者手记
“情系社区、情系居民,让组织放心、让居民满意。”这是王永峰的奋斗目标和执著追求。她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献爱社区,服务居民,架起便民服务的“连心桥”,构建文明和谐新社区,彰显了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诠释了一名基层社区干部甘守寂寞、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美好形象。
记者 李羿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