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梨果“土专家”张保平的故事

2019-06-17 10:44: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孟夏时节,隰县的梨果挂满了枝头,眼下正是梨果套袋的农忙时节。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有一位果农,他曾经以48棵梨树收入7.5万元,在全县名噪一时,但是此后,他砍掉18棵盛果期的梨树,村里人都说他“疯了”,可是第二年他又以30棵梨树收入6.6万元,让大伙刮目相看;今年他又在1.2亩的果园套了19000多个袋,预计能收入7万元以上……他就是隰县阳头升乡十里八村有名的梨果“土专家”张保平。

  5月28日,记者在隰县阳头升竹干村张保平的梨园里看到,一棵棵梨树挂满果子,而且都套上了透明的塑料袋。梨园的入口还树立着一块“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牌子。一阵微风吹过,翠绿的梨树叶和透明袋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在瓦蓝的天空下犹如一曲欢快的协奏乐。随着一阵摩托车的声响,张保平和妻子来到梨园。

  “那次,一下子砍了18棵树心疼吗?”“咋不?砍树就如割咱农民身上的肉,着实心疼了好一阵子。这还不算,村里还有人嘲笑,说我疯了,不想发财……”张保平笑道,“但是,咱得相信科学。心中有了底气,砍树的时候手才不软。其实梨树也有它的‘生理周期’,浇水、施肥、剪枝、套袋时,只有摸着它的‘脾气’,才能有效地驾驭。”说起对梨树的管理,张保平打开了话匣子。

  说话间,张保平顺手拆开了一颗套好袋的梨说:“你看,现在这个时期,果子已经停止了生长,它正在扎根,吸收养分,准备下一阶段的膨大。这段时间正是套袋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会耽误梨在袋子里的适应期,影响其生长。”

  记者跟随张保平往梨园深处走,脚下的草越来越多,这似乎和这个“土专家”“勤快人”的称号有些不符。看到记者的疑惑,张保平解释说:“以前谁家的地里干净,杂草少,就说明这是个勤快人,可是科学证明,地里的杂草少了,土壤的透气性就差了,直接影响到梨的品质。”张保平告诉记者,这块梨园已经在进行有机种植,而且有机种植改善土壤花的力气和成本都很高,但梨的品质也会提高,收益也会增加。

  阳头升乡竹干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的支柱产业就是玉露香梨。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人全是以玉米和小杂粮为主,靠天吃饭,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也收入不了几个钱。“1994年我在附近乡镇的村子挂职的时候,县里让大家栽种苹果树和梨树,而且免费发苗,可是村民们都不乐意。”原隰县文联主席郝微微说。

  “要改变产业结构,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有人带头,让大伙实实在在看到实惠。”张保平说,而他就是全县第一批种植梨树的农户。

  张保平思索着,自己要改变命运,改变现状,就要抓住机会。于是,他带头在自家地里栽上了苹果树苗和梨树苗。“90年代,村里主要还是载苹果树的多,到了2002年,县里引进了黄金梨、新世纪梨等品种,直到2004年,我们村才种上了玉露香。”张保平说。到2008年,玉露香梨比其他品种的梨价格高出不少,虽然种植梨初见成效,但是梨的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上不去,有的树病了,自己还不会治。

  经过一番思考后,张保平得出结论,没有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是不行的。为此,张保平开始了自己的求知之路,先后去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太谷果树研究所以及辽宁果树研究所等全国十几个地方“取经”,并在那里做义工,学习技术。后来,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相关培训,他都风雨兼程。

  如今47岁的张保平,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还在2017年靠着30棵玉露香梨树创出了6.6万元的纪录,让村民们刮目相看。许多人闻风而至,纷纷向其讨教“绝招”。张保平坦言,自己真的没有“绝招”和秘密,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秘密,那就是相信科学。只有科学的管理和过硬的技术,才能少走弯路。管理树就像养活孩子,不仅要勤快,还必须让其吃好、喝好,不能只“要”不“给”。比如,化肥比有机肥便宜,但他宁可选择农家肥、有机肥。

  2018年春季梨花盛开期间,隰县遭遇罕见冻灾,张保平和全县果农一样几近绝收,但他毫不气馁,依旧像往年一样管理,投入1.5万元购买了13吨有机肥。今年,张保平的30株梨树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张保平高兴地说:“今年这块地预计产量6500公斤以上,可望收入7万多元,再创造一个纪录。”

  目前,隰县共有果树面积38万亩,一颗颗小小的梨改变了隰县百姓的命运。像张保平这样的果树“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在全县还有许许多多,他们秉承科学的发展理念,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正在创造一个属于农民的传奇。记者 郝海军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