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赵刚:为了心中这份执著的爱

2019-06-18 23:59: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人不热爱家乡,就谈不到热爱祖国。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人老更觉光阴短,只争朝夕献余热。刘村是家乡的一张名片,一定要用心、用情、用爱去维护它。”说这话的是退休老干部、尧都区刘村镇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刚。

    不遗余力挖掘家乡历史

    耄耋老人赵刚是原刘村中学校长,有着深厚的学养,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挖掘、保护、宣传家乡历史文化,由于他善于积累,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留存与人文资料。

    在赵刚心中,刘村的文化点多、线长、面广,是优秀文化的集结地,在全国优秀文化链条中最为完整,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国宝级经典,可称为全国罕见的文化重镇。刘村红色资源丰富,小苏区”小抗大”小延安”革命熔炉”革命老区”红色摇篮”是历史赋予刘村不可替代的美誉。

    出于对家乡强烈的赤子之爱,赵刚花费了近三年时间,走访了几百户人家,终于查出了临汾解放的序幕——金城堡战斗的准确时间是1947年11月1日(农历九月初十),从而填补了市区党史办的一页空白。

    他查阅了许多资料,找到了刘村被称为“小延安”的准确来源,是学兵队老前辈在其写的《我为抗战扛起枪》一文中所述:刘村简直成了山西的‘小延安’”;他还证实了“《游击队歌》创作在刘村,从而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定位了这份荣誉。

    赵刚呕心沥血地撰写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刘村文化国之瑰宝》《光辉的小延安——刘村》《刘村优秀文化》,从而系统完整地整理出一套刘村历史文化资料。同时,他与刘村镇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相继筹备了秦家大院、北卧村烈士陵园、北刘村金城堡、高堆村的刘村人文展览厅这“一园、一院、一堡、一厅”四个红色教育基地。

    呕心沥血传承红色文化

    赵刚擅长用对仗句和楹联的方式来赞扬刘村文化,写的诗歌不下300余首。他满怀敬意地给北卧烈士陵园题写挽联:七尺男儿捐躯献身逝不留名流芳百世,九泉英灵忠骨丹心长眠他乡永垂千古;他给刘村秦家大院大门口题写的楹联是:学兵大队周恩来提名秦院诞生辉映中华,游击队歌》贺绿汀创作刘村唱响传遍全国;他写给高堆村人文展览厅的楹联:展人文景观璀璨斑斓吕梁山下不多见光辉照千秋,览红色资源丰富雄厚汾水之滨甚为罕琼香润万代。

    赵刚的散文诗也小有名气,收录于《光辉的“小延安”——刘村》中的四篇散文诗《从帽儿刘村到“小延安”》《八路军学兵大队在刘村诞生》《八路军炮兵团在北卧口成立》《游击队歌创作在刘村》就是其代表作,是他怀着深厚的情感,用有韵律的文字,高度的、完整的描述了抗战初期发生在刘村最值得纪念的四件大事。

    并用精准的词语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赞美。

    赵刚为秦家大院儿编撰了11副楹联,每一副都有一个红色典故;为秦家大院筹划了45块版面,每一块都有一段红色传奇;为秦家大院赠送了50余幅“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法展”的书法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红色花絮。

    赵刚和同仁们创建的“四个一”工程是镶嵌在汾水之滨的璀璨明珠,是萦绕于吕梁山下的亮丽风景线,将永远绚丽多彩、璀璨夺目,直观地展示、弘扬了刘村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三晋大地罕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赵刚是典型的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记忆、讲好中国故事、圆梦中华复兴的楷模。多年来,他不顾年迈多病,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无数次亲临教育基地解说和举办红色讲座,由于他对相关情况烂熟于心,每次讲解都顺畅自然、有据有序、声情并茂。

    山西省关工委主任来秦家大院听了赵刚的讲解和汇报后,对他的精神赞誉有加:赵老的事迹令我感慨又感动,他为挖掘、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功勋。”记者韩晓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