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王明正:为心“输氧” 让心“跃动”

2019-07-23 08:54: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王明正为患者把脉

  临汾新闻网讯 在曲沃中医院行政楼二层最东边,一间办公室安静的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年过六旬的王明正,把桌子上的《普济方》和他多年的临床笔记反复翻看、对比后,一字一句地记录在了新的笔记本上。

  “古代人所处的环境相对单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南北方人员、物资的交流加上动物的迁徙使得疾病演变复杂化,许多新的病症需要相应的方药。”2016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明正传承工作室”落户曲沃县中医院,为将多年所学传承下来,整理药方已成为近年来王明正工作的重心。

  王明正,山西省名中医,闻名遐迩的心脑血管专家。熟悉王明正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疗效用药及方,提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二是善用“暗示”疗法,解患者心结,做到“身心并调”。

  ●从医之路 探索之路●

  3000多年绚烂的历史文化滋养,让生活在曲沃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中医“情有独钟”。生于此长于此,正是受这种人文风貌的影响,高考后接受了父母的建议,王明正走上了中医之路。

  “这孩子的性格能学了医?”见惯了王明正活泼善动的性格,邻居们都觉得他的专业选的不明智。

  大学第二年,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中巴士售票员阿义为了生存不停奔波,老司机因胃出血而惨死的情节对他的触动很大,让他对生命、对人生有了超越同龄人的认知,也多了一份医者的敬畏和担当。

  那天之后,王明正变了,褪去年少的轻狂,转变为对医学的痴狂,他立下“十年不社交”的誓言。从此,王明正的手就再也没有碰过医学以外的书籍。中医的经典多是文言文,很枯燥,准确断句又很关键,王明正怕自己看了其他书籍就不能专注于医书了。

  流年亦转,芳华依旧。如今,热血青年已成白发老人,但他白天接诊,晚上看书的习惯还是一以贯之。在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熏陶中学以致用,反复摸索、实践,并不断地收集民间的验方、单方,潜移默化中他对中西医的局限和特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医解剖得不到发展,只能通过皮外判断,很多疾病的确诊还需要靠西医。”此后,王明正多次到北京阜外医院、朝阳医院等心脑血管权威机构学习西医心血管病知识。

  每一次学习都是收获满满。199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王明正到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跟随国医大师任继学老先生学习中医急诊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1994年,他成功开展了曲沃县首例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配合中药抢救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科学习期间,其凭借对心血管病及对心电图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山西省心电学会的充分肯定。

  ●妙手仁心 父母之心●

  对医学痴狂,对患者和医院王明正也倾注了满腔的爱。“医者,父母心也。”在担任曲沃县中医院院长期间,他每天坚持工作在门诊一线,一手创品牌,一手抓服务,使医院多项治疗成为特色,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县级中医院前茅。

  “上世纪80年代,输液器都是反复使用的,消毒卫生不达标,出现输液热源反应的人特别多。”没有足够的实践,看到病人身体反应激烈,该怎样用药?王明正心里没了底。“真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有一次他自己输液时出现了热源反应,身体一直打寒颤,并伴有持续高烧,他当即决定亲身试验,烧到42度才拔了针。从此,掌握了输液反应发病的规律,用起药来也有了底气。

  “休息”对于他和家人都是奢侈品,以前他偶尔帮家里挑一次水,都能引来邻居的围观。但对病人而言,他总是随叫随到,始终保持微笑。

  “胸痛、胸闷、出汗、恶心……”2018年9月的一个凌晨,一位患者家属急促的求救电话把王明正惊醒。经过分析,他认为十有八九是冠心病,然后立即电话通知医院准备救治,并反复叮嘱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看护。“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十分凶险,保命是关键,必须让病人保持平稳。”经过紧急检查、溶栓治疗,结合中医调理,患者好转出院。半年后,患者在北京阜外医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溶栓非常成功,无需支架。

  “奇葩一枝独秀,杏林满园飘香”。王明正的工作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一致肯定。

  2001年8月的一天,刚上班,就有一位患者指名让王明正治疗。病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随时有生命危险。在门诊溶栓治疗后,忽然间粉红色泡沫痰从患者口鼻喷涌而出,患者出现了深昏迷并伴有急性左心衰竭。危急时刻,王明正果断使用硝普钠辅以生脉注射液,使患者转危为安。“硝普钠是非常峻烈的药,对于时机和药量的把握要非常精准。”那时王明正刚从北京阜外医院学习归来,会诊时北京朝阳医院的心内科专家看到他的治疗方案都很惊讶:“一个小小的县级中医院医生怎会有如此专业的方案。”

  心系患者安危的王明正,在对这名患者急救的十天中,一直守在病床旁。其中一天,他仅靠一瓶水维持了一整天,爱人三次叫他吃饭都被拒绝了。

  ●心底无私 薪火相传●

  王明正不但注重个人知识和技术的提高,而且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传、帮、带,对本院及乡村中医药工作者进行技术推广。

  “我现在为何还坚持门诊?因为病人和学生需要我,中医事业的传承也需要我。”王明正说得很坦诚。这间不大的诊室,既是他的接诊场所,也是他给两位弟子现场教学的课堂。

  中医传承,选人是关键。“医德要好,还要喜欢学中医,不然也学不久、学不精”。王明正首先看人品,必须“根正苗红”。

  每当有患者进来,弟子明确分工,询问基本的身体情况,记录下口述药方。遇到复杂病例,王明正便转过头向他们提问、讲解,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如果出现分歧,王明正则让“疗效说话”,并结合病人的家庭环境、性别、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人文特点,从根本上全面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治疗方案。

  “王老师对我们都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跟随老师临证抄方,对我来说是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也常常能在看病思路、辨证用药上有新的收获。”传承人阚黎旭说,王老师每天坚持学习文献,把握前沿热点,自己吃透弄懂了,才拿来与弟子们交流看法。

  “王老师要求我们多学多悟,在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分析,加强我们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更有助于知识的内化。”阚黎旭说,王明正要求非常严格,要他们既吃透中医经典,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领悟古籍精华,学以致用,又要勤于实践、积累临床诊疗经验。临床工作中,通过门诊带教、查房、会诊、疑难杂症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进一步扎实继承人的中医临床水平。“医生只有理论和经验俱丰,才能拥有医者的慧心、慧眼。”理论熟记于心、门诊中理解、临床总结发挥,这是王明正总结的“中医学习三部曲”。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王明正在中医学习和发展道路上做到了传承而不拘泥,创新却不忘本。

  38年的行医探索,王明正依靠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成为曲沃百姓身边的健康“守护神”。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尧都区王玲珍:书写“网格”里的不平凡人生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