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热舞颂党恩》欣喜面世
临汾新闻网讯 丰沛的雨水给久经炙烤的平阳大地降了温,但是面塑艺人林建荣的创作情怀却处于持续升温状态。“这组作品主要是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以五星红旗为主要元素,以欢歌起舞的新时代农民为刻画对象,意在反映在党的领导下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林建荣指着面前的面塑作品——《欢歌热舞颂党恩》对记者说。
为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几个月来,不惑之年的林建荣常常“宅”在位于锦悦城的工作室,“舞”动指尖。喜气盈盈的农村妇女翩翩起舞,挂满收成的农家小院金碧辉煌、红脸黑髯的关云长气势非凡、可爱的卡通动物惟妙惟肖……民间传统的面塑手工技艺使得林建荣制作的面人儿各个造型生动。
“这个是叮当猫,这个是孙悟空……能不能给我做个小猪佩奇?”一个4岁的孩子站在林建荣的桌子前,指着几个卡通面人一字一顿地说。灵动十足的面人让小孩子一眼就能认出,林建荣对此甚是“骄傲”,他笑着说:“好,这就奖励你一个小猪佩奇!”
林建荣拿出了他的“百宝箱”,将所需的面团颜色调配好后,将一个刀状类的亚克力工具,握在蜷曲的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间,右手揪下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肉色面团飞快地捻了两下,不一会儿,佩奇的头部出来了,只见他用刀稳着劲儿挑动着眼部、嘴部细节。
“最难的是面部。”林建荣一边修整一边说。随后,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约摸半个小时后,栩栩如生的小猪佩奇形象便呈现了出来,而他所用的工具不过一把“柳叶刀”、一支塑料签、一剪、一板。
面塑,俗称“捏面人”,主要以面粉为主料,加以各种颜料调成不同色彩,经由手艺人灵巧的双手,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记忆中,每年过年母亲都会蒸些花馍、枣糕,每次一看见她蒸馍,我都会凑上去。”林建荣说,看着那些平淡无奇的面团在母亲的揉捏中变成了一个个灵动的工艺品,他感到诧异极了。同时,身为厨师的父亲也经常会在母亲制作的花馍上来个“点睛之笔”——镌刻图案。二者的美妙结合,让他打小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彼时16岁的林建荣还是选择了“子承父业”,迈入了厨师行业。
在学习制作凉菜的那些日子里,善于思考的林建荣常常为了能制作出精美的果蔬拼盘而绞尽脑汁,然而由于果蔬雕刻保存时间短,再精美构思的作品也只能保存一两天,怎样将它们永久保存?林建荣想到了面塑。“如果把制作果蔬拼盘的技法用在面塑上,是不是就能弥补这个遗憾呢?”林建荣回忆说。
于是,凭借着母亲的言传身教和做厨师积攒的技艺,林建荣开始将一些“果蔬拼盘”作品转化为面塑作品。“但由于配方比例不对,好多面塑作品经常是刚做好时有模有样,隔上一会儿就会丑态百出,甚至出现裂缝等现象。”林建荣无奈地笑着说,“每天面粉糟蹋得不少,但就是做不好。”
为了找到让面塑不裂缝、不变形的方法,林建荣想到了网络。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网上搜集面塑制作方法,与爱好面塑的朋友交流,在线下不断尝试配料、制作,成了他的生活常态。“那段时间,我对面塑痴迷到了连做梦都全是捏面人,我想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林建荣说。
几经周折,林建荣在大连找到了“山花奖”得主刘吉成。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门手艺,他白天用心学,晚上反复练,执著的学习状态就连刘师傅都赞叹不已。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大连回来后,林建荣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钻研面塑上:买画册、书籍,从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寻找灵感,忙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他还不忘对传统名著里的动画人物形态进行创新加工,力求让它们更加生动形象。
所谓熟能生巧,渐渐地,林建荣在掌握了面塑配方后,简单的面塑人物都能信手拈来,对于难度较大的面塑,他也能在个把小时内完成。起初,他只是对成功创作了一件作品感到开心,但是逐渐地零散的小玩意带来的成就感已不能满足他日益进步的要求。
于是,在他的精雕细琢下,温馨满满的《农家小院》、生动形象的《高手对弈》、千变万化的《山西面食》等套系面塑作品相继面世,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在他的指尖下幸福跃动。
“传统工艺想发展,必须要有更多新的尝试,需要更多人来传承守护。”林建荣说。
对于这项手艺的传承,林建荣有自己的理解:“这几年,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艺人们应该抓住这样好的社会氛围推广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发现它的魅力。作为其中一员,我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艺,创作精品。”于是,只要有展示技艺的机会,他都会积极参与,走进学校、各大博览会,奔走在传承面塑手艺的路上。
记者 亢亚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