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我们是城市清洁工,热爱城市爱卫生……”8月2日傍晚,市区鼓楼北大街如约响起熟悉的音乐,随声而来的是一辆蓝色的垃圾清运车。看到一个个垃圾箱已被拖至路边,清运车驾驶员赶忙跳下车,帮助站在车身两侧的同事一起装载垃圾。几个来回过后,他用手抹去满脸的汗水,坐回驾驶室,准备驶向下一个点位。
他,就是“闲不住”的全国劳动模范齐建国。一趟趟往返于指定区域,收集、装载和运输生活垃圾……直到次日凌晨2时,他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向家走去。在常人看来,这份工作又脏又累又枯燥。但是,他凭着一股拼劲,一种责任,一干就是30年。
“能为社会尽点儿力,我很知足!”齐建国朴实地说,“我出生于1974年农历九月。那个年代,男孩的名字大多绕不过一个‘国’字,又恰逢新中国成立25周年,家里的老人便为我取名‘建国’。老人们没啥文化,但对祖国有着一份很深厚的感情,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个心愿的鞭策下,齐建国于1989年加入环卫一线。起初,他是一名垃圾装卸工,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垃圾车出门装垃圾。由于工作区域垃圾量大且分散,路面到处坑坑洼洼,他常常是忍着扑鼻的恶臭,依靠“铁锹+人”的模式,将垃圾转运到垃圾车里。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忙到深夜才能收工。
尽管这份工作工资低、待遇差、工作条件恶劣、社会地位低微,齐建国还是义无反顾,将满腔热血投入进去。即便下班很晚,他也会主动帮助驾驶员擦洗车辆,并仔细观察驾驶员如何检修车辆。空闲的时候,他总是琢磨如何提高驾驶技术,不仅虚心向前辈请教技术问题,还用省吃俭用的积蓄买来许多有关车辆维修的书。
很快,齐建国成为队里的“全把式”,大家遇上什么困难,都喜欢找他帮忙。面对同事的信任与赞誉,他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在工作上。与此同时,对家庭忽略了许多。
说到这儿,他有些愧疚:“妻子难产时,我仍在工作。好在有惊无险,等我赶到医院,孩子已平安降生。看着虚弱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有一年冬天,突降暴雪,我在完成清运任务后,主动要求加班清运积雪,整整三天没回家。我的父亲因雪天路滑摔坏了腿,家人三番五次打电话催我回家,我都没有回去,直到今天,我仍觉得愧对父亲。”
齐建国虽然有愧于家人,但无愧于工作、无愧于社会。这些年,最令他欣慰的是:“城市环卫作业工具和设备‘鸟枪换炮’,机械化环卫车辆的投用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一线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同时,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大跨越式的提高。过去,‘扫大街的’是我们的代名词,处处遭人白眼,甚至恶语相加;现在,社会各界对我们关怀备至,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让我们很感动。”
“我唯有加倍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回报社会和群众对我们的关爱。”在信念的驱使下,齐建国的工作劲头儿更足了。队里的下水道堵塞了,他自告奋勇,不怕脏、不嫌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疏通;队友病了,他陪着去医院,帮着打饭、照料;加班加点帮队友干活是常有的事。
多年来,齐建国既要赡养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又要负担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手头并不宽裕。但他硬是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一心要为环卫兄弟姐妹做点事儿。2017年,他自费5000元购买了400份水杯和毛巾,为“战友们”送上了丝丝清凉。今年夏天,他又自掏腰包,为即将上大学的环卫子弟送上书包、文具。
于齐建国而言,鲜花与喝彩意味着他将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更高的使命。他常说:“国家赋予我的荣誉,激励着我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为信念,时刻践行环卫工人的职业操守,为我市城市建设贡献微薄之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