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供电公司李龙龙:打油诗里话安全

2019-08-24 09:30: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用心试验要记牢,反送电事故真不少,安全措施要做好,工作监督不可少。”

  “高危行业有电力,工作始终要详细,停电验电看地线,安全措施必完善。”

  “高压试验设围栏,专人监护莫等闲,加压数据高声唱,是看放电切莫忘。”

  这是临汾供电公司已退休的安全工程师李龙龙编写的几首安全生产打油诗,这些打油诗,既是他长期以来的“工作总结”,也是他培训安全业务时的备用“教材”。近日,李龙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安全经”。

  “1977年,我在当时的霍州发电厂刚参加工作,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保护设备不受损坏。”李龙龙说,“那时候的电力设备还不像现在这样处处采用智能化,而是全靠人工看管操作,偌大的电线箱里,每一根电线都有标签备注,如果不注意看标签,就找不到要用的电线。”

  电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市民生活的重要保障。维护电力的平稳运行,对于电力安全工程师来说,意味着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不出错。“虽然安全生产防护设备越来越先进,安全管理理念越来越精准,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李龙龙说。

  有一次,李龙龙的电厂同事在对一个变电柜进行作业时,因为没有看清标识,结果错开了一个柜子,导致一位工友被电倒,幸亏发现及时,事故才没有进一步扩大。“电厂里面装电线的柜子一整排摆放在墙边,说句实话,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开错了。而那时人们的安全意识也不强,明知道柜子可能看混,也没有给柜子上锁,如果上锁了,就开不错了。”李龙龙说,那件事后,厂区对每一组柜子都上了锁,杜绝了开错柜子的现象。

  在今年已68岁的李龙龙印象中,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安全设备与现在相比几乎是天壤之别。“安全帽是竹子做的,扳手不分型号,手套破了洞还继续用,工作服也舍不得穿。”

  1984年,李龙龙从霍州发电厂调到临汾供电公司中心试验所工作,专门为大客户进行设备保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的大客户多是办工厂的,但那时候的电力设施还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如果企业办厂,就得重新规划电力设施,或者专门拉一条专用线供企业使用。”李龙龙说,企业办厂是好事,但那时候的企业都只重视经济效益,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也不太熟悉安全作业的方式。

  有一年冬天,李龙龙所在的科室负责为一家选矿厂调试电力设备,在调试过程中,工厂工作人员在安全措施布置不到位的前提下就要求供电,结果工厂的自发电设备发出的电倒送到电力设备,引发了一场事故。

  李龙龙说,这种安全事故放到现在,几乎不可能会再出现。首先,设备已经拥有自动防护装置,不需要人去盯着,发现不好的苗头,就会自动断电。其次是人,现在的企业员工,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先接受安全防护教育,合格了才能上岗。

  作为一名电力安全工程师,李龙龙本该喜欢“算一算”,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喜欢“写一写”,原因也和他的安全工作有关。

  20世纪90年代末,李龙龙因为安全管理工作表现出色,被公司分配至安全培训岗位,除了继续从事电力安全防护业务外,还重点对新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安全培训讲什么呢?说实话,刚接手这个工作时,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在认真总结之后,他认为,安全培训,首先应当从培养安全意识开始,因为不论设备如何先进、措施如何得力,如果人没有安全意识,那迟早还是要出事。在这样的思路下,李龙龙开始在正规教材之外编写“教材”,而所谓的教材,竟然是一首首打油诗。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打油诗,让许多新员工牢固树立起安全生产意识。

  “作为一名安全生产工作者,我认为,只有把安全生产意识牢牢‘钉’在劳动者心里,才能放开手脚去做好生产、发展经济,才能真正开辟新的天地。”李龙龙说,他想再一次提醒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人们,不管安全措施如何细致、设备如何可靠,只有树立起安全意识,才能真正杜绝各种隐患。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