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玉媛:“她把病人当亲人”

2019-09-03 09:03: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史玉媛与病人亲切交流

  临汾新闻网讯 风湿免疫类疾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致残率高,被公认为“顽疾”。该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患者更是谈“风湿”色变,痛苦可想而知。更有风湿患者将其视作“猛虎”,可见其危害性之深。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史玉媛从医24年,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她治疗康复和缓解病痛的病人达数万人。

  “得了类风湿病,真是生不如死……”今年35岁的李亚丽说,她患类风湿关节炎已有二十七八年了,最严重时瘫在床上,不能动弹。从小不能上学,父母背着她四处求医,先后到太原、西安等地就诊,也只能是靠药物控制。现在,她的一条胳膊和左手无名指、小指都伸不直,村里和她一样的病人,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了……8月下旬,记者在市医院风湿免疫科采访时,李女士又一次找到史玉媛。李女士说,她已经是史大夫的老朋友了。史大夫热情又认真负责,而且医术高明,目前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

  风湿病是一种侵犯关节、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筋膜、神经等一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风湿病绝大多数可治愈;其中类风湿病初期手指、足趾小关节呈现对称性肿胀,后期关节变形,致残率高,缓解率低。史玉媛说,像李亚丽女士这样的患者,如果不长期用药物控制,严重时会全身多系统受累而危及生命。

  说起史玉媛对病人的好,许多在这里看病和住院的患者都有亲身感受。

  “2013年12月28日,我嘴巴里、身上都起了许多血泡,于是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先后在口腔科、皮肤科、血液科,都找不出原因。”荆增强说,后来各科室的专家会诊,他便住进了风湿免疫科,正是因为史玉媛,才捡回了一条命。因为风湿,他每年都要住两次院,五六年过去了,他俨然把史玉媛当成了“亲戚”。

  “当时,该患者口腔至咽喉黏膜几乎脱落殆尽,病情危重,情况很不乐观。”史玉媛回忆说,“会诊时,我一看状况,便初步判断为药物中毒,经过询问随行家属,得知该患者是一位类风湿病人,本来‘甲氨蝶呤’应当一周吃四片,可是该患者一天就吃四片,并连续服药28天,导致骨髓抑制,体内白细胞数值特别低,生命危在旦夕……”经过3天的紧急抢救,患者算是暂时保住了性命,可由于其免疫力极低,随时可能发生感染。史玉媛当时是主治医生,看到这样的病人,她心急如焚,每天加班加点,守在患者床前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周后,患者病情转危为安,这才松了口气,一周内第一次天亮时下班回了家。

  市民邢新云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十多年,长期被疾病折磨。多次病情复发,血小板急剧减少,高烧不止、生命垂危……“今年5月,我的病情又一次复发,血小板减少至病危线下。史大夫带领她的团队连夜制订治疗方案,进行紧急抢救,我又一次渡过了生死关。”邢新云说,史大夫就是她生命中的贵人,一次次把她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风湿病是内科中的疑难杂症,累及脏器多,涉及专业广,比如风湿科的大夫要经常回答一些骨科、呼吸、血液、心内等相关专业问题,不学习根本回答不了……”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史文燕说,史主任要求科室里的所有大夫,不仅要研究学科内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相关知识,还要了解骨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脑外科、化验科等其他相关科室的诊疗知识。“我们科的大夫,不管是主治医师还是住院医师,在史主任的引导下,科室综合能力提升得很快……”史文燕说。

  史玉媛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病人如亲戚、朋友。但对自己科室的大夫要求十分严格。她不仅以身作则,每周五都到门诊值班,而且每周还坚持一次教学大查房,带新人,传帮带。

  “我们科室的病人多,最多时楼道内都住满了人。她查房查得很细,每一个病人都要仔细过医嘱,还要针对病人的病情给新人讲案例分析和诊疗思路,有时查房就需要一整天。”该科室副主任蔺丽丽说。去年的一天,史主任从早上八点开始查房,一直查到下午两点,因为中午没顾上吃饭,再加上经常加班熬夜,她一下就晕倒在病房。“当时把我们吓坏了,赶紧扶起来掐人中,才缓过来。醒过来的她说,低血糖,老毛病了,不碍事。喝了葡萄糖后接着查房……”

  经过史玉媛和团队的努力,从2005年创建科室,到2013年成为独立病区,再到年门诊量突破15000人次,年住院1000余人次……

  史玉媛潜心研究和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十余年,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有四项专利发明,参与编写医学专著两部。她秉持学医本心,在多年的从医经验中,收集了大量的病例,利用这些病例,更深入地去探索,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记者 郝海军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