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陶甫者:意象平阳 穀堂艺事

2019-09-19 09:22: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张云岗

  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平阳的艺术圈内外,鲜有不识陶甫者。

  陶甫,是为张云岗的雅号。他以“有穀堂”颜其居,何意?答曰:古云“有榖堂”,太平盛世食其俸禄;今吾谓“有吃有喝有吉祥”。故其艺展常以“穀堂艺事”称之,此徽标、装帧艺术作品展亦如是也。

  徽标设计、书籍装帧,皆为视觉艺术,或许是张云岗在篆刻领域的成就太过耀眼,以至于他的设计艺术作品总是引得观者惊叹连连:陶甫涉猎之广、成绩之丰、影响之深,实在令人钦佩。

部分装帧设计作品

  艺术心灵的潜心塑造

  席村,丁陶襄汾一个颇具盛名的村庄,向有“尧师故里”之誉。尧王拜师的故事演绎着村庄的文化根脉;村南一处院落门口的老槐树则记载着院落主人的历史沧桑。1964年,张云岗就出生在这处幽静的院落中。祖父知书达礼,是一位勤劳本分的庄户人。父亲从事舞台美术设计,是一个为戏剧事业倾尽心血的文化人。故土和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张云岗自孩提时就对绘画等艺术门类情有独钟。

  1978年,初中刚毕业的张云岗考取了山西省艺术学校临汾分校美术班,三年的苦读换来一张沉甸甸的毕业证,也为他开启了一条通向艺术天地的大道。198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临汾县文化馆(现尧都区群艺馆),担任美术组长,自1985年至1997年负责担纲了历年临汾平阳广场春节文化活动的舞台设计。

  1998年7月,张云岗被推荐为临汾市第六届政协委员;2003年12月,又在政协尧都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上当选为常委,翌年3月担任了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是年,作为政协最年轻的专委会主任,他暗下决心:努力发挥专长,倾心搞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履新文史委主任后,他适应形势需求,经政协研究批准,将原《尧都文史资料》更名为《尧都文史》编辑刊行。

  任职期间,张云岗主编的6辑《尧都文史》,刊载文章以真实为经、以趣味为纬,版式设计力求雅致新颖,既保证了刊物的专业方向,又做到了雅俗共赏,使之成为一份有价值、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史刊物,受到省、市政协和广大文史工作者的好评与赞誉。这一时期,他还主编了《尧都星辰·政协委员风采录》和《尧都政协六十年》。其中,《尧都文史》于2007年9月荣获山西省文史书刊编辑出版一等奖和创新设计奖。

  了解艺术设计的人,知道这是一件需要灵感的工作,但更需要长期积累与生活的感悟。对于张云岗而言,每一次设计都是其思想与艺术的碰撞,而使他如此得心应手的归根结底还是脚下的这方土地。

尧文化徽标

帝尧旅游徽标

  尧文化的形象传播

  从《击壤歌》诞生地——“尧师故里”走来,他是《击壤歌》的非遗传承人;久居尧都平阳,身份几度变化,他始终从事着与尧文化密切相关的工作……研究和弘扬尧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是张云岗的夙愿,也是他艺术事业的追求。不难发现,无论是诸多徽标的设计,还是众多书刊的装帧设计,他已经将自己对脚下这方土地深沉的爱,以及对深邃尧文化的理解融入了其中。恰恰是这种将艺术设计与尧文化研究的紧密结合,使他设计的作品具有了恒久不变的“魂”,也具有着浓厚的晋南文化特色。

  新旧世纪之交,陶甫张云岗在艺术领域愈发纯熟。他以篆刻和书法为看家本领,不断拓展艺术视野,先后涉足现代刻字、美术设计、书籍装帧、文物鉴赏、文史研究等领域而一发不可收。

  1999年初,声誉日隆的张云岗被宣传部门借调到了尧庙修复委员会。当年11月11日,县级临汾市决定在修葺一新的尧庙举行首届祭尧大典,他受命设计尧文化标志徽、《首届祭尧大典秩序册》《邀请函》和民间祭尧大典的舞台美术设计及服装道具等。

  徽标LOGO,说到底是具象与抽象的集合。它的创意设计不仅要求简洁鲜明、富有感染力,还要讲究优美精致,符合美学原理,更为重要的是要融入设计者的理念,传递某种价值观。

  虽是初次涉足徽标设计,但张云岗对此有种天然赋予的敏锐。领受任务后,他查阅相关资料和历史文献,开拓思路,大胆构思。帝尧缔造中国、开创文明,被尊为“文明始祖”,他设计的徽标便以“尧天舜日、丹凤朝阳”为主题,中心以“尧”字篆书变形点题,周围采用仰韶文化凤鸟图案装饰,彰显了凤凰来仪、万国朝贺之意;三个凤纹图案既喻尧、舜、禹三圣,又有三生万物之意,也象征普天之下尽为尧舜传人。这一徽标甫一亮相,就得到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的一致好评,此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尧文化书刊、景观建设和文旅宣传物品。

  在尧庙旅游景区建设工程艺术设计中,张云岗抱定“干就要干得最好”的宗旨,充分占有资料,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设计任务。由他创意设计(合作)并监理的21吨重“中华帝尧钟”,钟面镶铸“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藜羹鹿裘、历山访贤、和合议政、禅让虞舜等八幅颂扬帝尧功德的图案和历史文献,充分展示了尧文化丰厚的底蕴,歌颂了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由他设计的百米“千家姓纪念壁”、三百米长的“尧典壁”和“尧字壁”等工程更成为4A级景区——尧庙不可或缺的景观……

  2016年,时逢全省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尧都区组建了尧帝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山西帝尧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尧文化的守护和弘扬者,张云岗主动承担了公司徽标设计的任务。 “帝尧公司徽标以繁体‘帝尧’与中国‘元宝船’纹样为设计元素,将对称的‘帝尧’二字演化为元宝船的形象。旅游为绿色朝阳产业,整体绿色体现主旨,具有勃勃生机与恒久活力,既有财富象征,又具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内涵气质,更体现了‘帝尧旅游’一往无前的发展潜力和走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张云岗如此释义。这一徽标充分表现了企业的性质和精神内涵,倍受业界好评。

  艺术设计的全方位践行

  20年间,陶甫张云岗设计的艺术作品在临汾的各行各业、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使用着,已为临汾人的“司空见惯”。比如“豁口煤矿”的矿标,“临汾通达出租”的徽标,“佛教协会”和“慈善总会”会标,又如临汾烈士陵园内的临汾攻坚纪念馆、革命英雄纪念馆,临汾廉政广场的景观石雕刻设计,还如华门广场12根文化柱,以及尧帝陵国祖殿广场的“生肖柱”“百家姓图腾甬道”的设计、伊村“尧帝古居”图腾甬道的创意设计等等,小到商标、徽标设计,大到景观雕刻、展览展示,在临汾城不胜枚举。

  张云岗成名于篆刻,又熟稔尧文化,因此在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中总能或多或少寻到尧文化的意蕴和篆刻或书法的影子。原本,艺术门类之间就有相通之处,对于张云岗而言,能将这些融会贯通可谓信手拈来,却又不曾给人刻意为之的印象。在这方面,他的得意之作不少,而早期为著名散文家乔忠延先生装帧设计的《根在尧都丛书》尤为令其自豪。

  设计这套丛书的机缘,基于之前乔忠延对文学刊物《击壤》《飘扬的风景》装帧设计的认可。2003年,乔忠延先生的又一部著作《根在尧都丛书》需要整体装帧设计,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张云岗。接到请托,张云岗首先阅读、浏览了整套书稿,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心路历程。尔后,凭着他对尧文化、对乔先生及对书稿的理解,巧妙构思谋划,将尧文化徽标、帝尧坐像、陶寺龙盘、尧庙广运殿等尧都风光图片植入丛书的封面、封底及内页的设计中,并为丛书专门篆刻了两套书名印章。总体而言,灰色调封面给人以沉稳内敛之感,内页插图、篇首、页眉、页码装饰的艺术化处理,精巧而不喧宾夺主,使得整套丛书厚重而不压抑,读之赏心悦目。

  此后,乔忠延先生与张云岗的交往愈发熟络起来,他曾这样评价:“云岗是能把艺术生活化、把生活艺术化的文化人。做艺术,他能把篆刻、书法做得有声有色;搞设计,他能把实用美术做的雅致艺术化。”张云岗常自言,“我对待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按照这个规矩,这样的装帧设计是有别于一般“为设计而设计者”的。他会将自己融入所设计的书籍之中,甚或设计与主编两个角色“一肩挑”,因此,由他主编、装帧的书籍总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得外观设计与图文内容相得益彰,局部与整体和谐美观。这可从他担纲主编的一系列书刊中得到印证。从《尧都文史》到《平阳佛教》,从《尧都慈善》到《山西陈风标书法集》等文物、书画书籍,他都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走向未来。

  匆匆20余载,陶甫张云岗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已可以列出一长串的书刊名录,早期的如1999年至2004年的文学刊物《击壤》《飘扬的风景》《三圣宝典》、篆刻本《晋南土话》《千尧谱》;成熟期的如2005年之后的《尧都文史》《尧都星辰》《尧都文化研究》《平阳佛教》等,又如2008年之后的《尧都政协60年》《尧都慈善》《尧都馆藏文物档案萃编》等,刊物、书籍种类多达20余种、100余册。至于由他设计的宣传尧文化的台历、宣传画页、旅游画册等则不计其数。

  品鉴陶甫张云岗的每一件设计作品,总会使人感受到其中散发着的浓郁尧乡风情,以及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而这些往往是那些自诩设计专业人士所不具备的。当然,他的设计作品也并不囿于自我,他也注重吸收超前理念和时尚元素。正是这种有所坚守,又有所吸收,使他的艺术设计作品总是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