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寒风飒飒中,209国道从隰县下李乡长寿村穿过,2019年的第一场雪飘落在道路两旁整齐的大棚上。
走进大棚,平菇簇簇,如花朵般绽放在菌棒上,一箱箱码放整齐的平菇正等待着被送往外地。常兴农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平正在和技术员讨论着今年的收成,“你看这个棚的平菇长势很不错,采摘装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客户要求。”
王海平早年外出打拼,从技术小工做到公司总经理,后来又开始经营酒店,成为身价百万的成功商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寿村人,看到家乡几十年如一日的贫困现状,他痛心不已。村民们农闲时坐在村口无所事事,没奔头、没干劲的场景,更深深刺激了王海平,他下定决心回乡创业,而全县普遍发展的梨果产业,却因下李乡位置偏北、气候较寒冷而与之无缘。
去哪里找合适的产业呢?王海平绞尽脑汁、多方考察,终于在毗邻下李乡的石口村找到了商机。“交口县石口村和我们村气候相似,当地人种植香菇致富了,所以我就萌生了在长寿村试种香菇的想法,后来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王海平注册了常兴农贸有限公司,并于2017年,先在村里集中流转土地150亩,新建大棚20座,开始种植香菇。
“第一年培植出来的香菇,我给每家送了一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只有拧成一股绳,致富之路才走得通。”一年的努力让他的菌菇种植初见效益,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开始信任他。
长寿村菌菇种植成功的星星之火,让整个下李乡看到了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2018年,下李乡组建了长寿产业联合党委,周边7个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外出学习考察,结合实际,探索发展了“村社合一、统一经营”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香菇种植产业如火如荼,王海平不但新建了菌棒厂,还扩建了大棚。在长寿村带动下,长寿产业联合党委的7个村委会将产业扶持资金捆绑起来,集资入股常兴农贸有限公司。王海平与长寿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2018年,长寿村实现全部脱贫,王海平却想得更远,他觉得致富之路应该有强大的产业发展支撑。
转行容易,入行难。香菇、平菇的种植虽然收成平稳,但效益相对较低,王海平又大胆引进了灵芝、羊肚菌等高端品种,但是这些尝试险些将他逼近死角。
“其实刚开始种平菇、香菇的时候,我就提议试种羊肚菌,但因为没有专业知识,第一年种植失败了,第二年再次试种,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是2018年,我遇到了最大的难题。”王海平说,土地租金、人员工资、建棚、建厂房等一系列问题,让他面临严重的资金压力。
面对困难,王海平最担心的是不能给为他打工的村民发放工资,“人家辛辛苦苦跟着我干了一年,我就是把房子车子抵押了,也要解决这个难题。”王海平的真诚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从打零工到做员工,有些村民甚至到年底才找王海平领取工资。
入党之后,王海平更是坚守“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初心,用公司食用菌管理技术对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优先向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提供菌棒等原材料,并借助他的固定客商为村集体提供优质的销售渠道。
在常兴农贸有限公司的菌棒加工厂房内,王海平正带着员工一起制作菌棒。“我觉得今年咱们的羊肚菌一定能成功,各项困难都已克服,我们自己做菌棒,肯定没问题。”下李乡长寿村村委会主任刘林生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帮忙,因为这也是为村集体经济作贡献。
在菌菇种植过程中,王海平实行了“双菇轮种”:每年5月至10月种植平菇、香菇,10月至次年4月种植羊肚菌。今年刚刚种下的羊肚菌,在温暖的大棚里已悄然发芽,而这28个羊肚菌大棚将会在来年带来近60万元的收益。
梨果木屑和玉米芯做成的菌棒为菌菇提供土壤,回收菌棒再做玉露香梨的生物有机肥,王海平一步步创新循环产业,用新的技术带动新的产业,再用倾囊相授的培训办法,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我来承担风险,大家一起致富!”看着下李乡秀丽的风光,王海平信心满满,在他的长远规划中,他还计划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采摘游玩、观光休憩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发展旅游产业为家乡振兴增添活力。(潘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