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刘奇康和他的《杏儿黄了》

2019-12-06 09:20: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千里之遥的新疆天山脚下,那里有我市洪洞县一对打工多年的夫妇。男主人是位很有名气的农民作家,他叫刘奇康,在客居新疆的三年多时间里,他用一部旧手机,写出了20余万字的散文作品,作品被省、市报纸杂志刊发和转载,并出版了一部关注度很高的散文集《杏儿黄了》。近日,适逢刘奇康夫妇还乡,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一个许愿 一个承诺

  今年已过半百的刘奇康是洪洞县万安镇双昌村人。《杏儿黄了》是刘奇康创作的第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于2018年1月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收录作品16万余字,分为童年趣事、农事耕作、村俗民情、乡村变迁、亲情难忘等9个部分,共收录作品80篇。这本散文集出版发行与女儿的生日祝愿有关。

  2015年农历六月十五,这天是刘奇康爱女刘琼的生日。当时由于女儿在省城上学,刘奇康和妻子给女儿发了一条生日祝福短信。短信发出后,刘奇康很快就收到了女儿的回信,女儿鼓励他重新拿起笔来,希望能在她18岁生日的时候出一本文学作品集。女儿同时告诉他,这也是她生日许下的愿望。

  女儿许下的生日愿望,深深打动了刘奇康。为了不让爱女失望,刘奇康暗下决心,要挤出时间,拿出点真正的散文作品,并以默默的行动作为对女儿的承诺,认真地写起了散文。

  《割麦》是刘奇康创作的第一篇散文。当时,刘奇康与妻子正在新疆美丽的天山脚下一家企业里务工。此时的老家正值夏收的忙碌时节,刘奇康想起了家乡父老收获时节的往事,想起了用镰刀收割、用轱辘碾打时的热闹场面,他便以“割麦”为题,写出了过去夏收时节顶烈日、摸黑夜抢收麦子的情景。由于情节熟悉,体验深刻,刘奇康思如泉涌,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很快完成了一篇数千字的散文作品。

  《割麦》完成后,刘奇康发给身边文友提意见,得到了众文友的肯定和鼓励。从此他一发不可收,陆续完成了一系列记录乡村民俗旧事的散文作品。3年时间,他完成了20余万字的散文创作。最终经过精挑细选,汇集成《杏儿黄了》。作品的书名正是他其中一篇散文的名字。

  一份执着 一份坚持

  许多人并不清楚,刘奇康是如何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完成这本散文创作的。

  刘奇康是山西省作协会员,洪洞县作协副秘书长。他自幼喜爱写作,初中时期即开始研读山药蛋派作家和北京乡土文学作家的作品,并在经济条件拮据的情况下,省吃俭用购买了许多关于小说、散文写作方面的书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文学名著及《三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作品内容及许多细节描写,刘奇康至今依然熟记于心。

  初中毕业的农家娃进了政府院,年少成名的刘奇康成了轰动当地的焦点,他也由此干起了新闻宣传工作。从乡政府起步,他此后曾在县广播电视局、报社等单位任职,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新闻奖,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丰富的生活阅历,扎实的文字功底,执着的文学情怀,坚持不懈的创作劲头,让刘奇康收获满满。在新疆务工期间,妻子王香荣既是他创作的支持者,也是他每篇散文的第一个读者。王香荣曾从教20余年,多年从事初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刘奇康在手机上每写完一篇都先发给妻子“把关”,标点符号、个别句子的语法,都由妻子负责修改、纠正,有时候为了能把文章写得更好,妻子还会给他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建议。夫妻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让刘奇康散文创作保持着“高产”。

  刘奇康工作岗位上没有电脑,所有散文都是他在一部旧手机上完成的,手机屏幕小,他也不习惯用拼音,每篇文章的每个字都是他用手写输入完成的。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写的都是家乡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民俗和风物,加之多年的生活阅历和丰厚积淀,让他写起来得心应手。

  一份收获 一份情怀

  这是“一部用散文写成的风俗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李骏虎这样评价《杏儿黄了》,并以此题给刘奇康的散文集作序。

  李骏虎在序中写道:“读他在散文集《杏儿黄了》的自序里的自述文字,令我惊讶,慨叹,感佩,并产生深深的共鸣:我只以为自己出身农家,矢志文学,艰难奋斗的人生路程不易,却原来奇康先生的遭际更为不易,我们共同的不仅仅是出身,也是都因为写文章而改变命运,更是对文学的心心念念一生不悔!”

  只要不忘初心,必得始终。《杏儿黄了》出版后,受到了全国各地众多熟悉和陌生文友的关注,许多人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方式获取刘奇康的书籍。他的书籍也从洪洞寄往北京、石家庄、太原、西安、汉中、乌鲁木齐等地。

  “故乡是我的根,留着我最美好记忆,也是我写作素材的源泉,我的写作,也是在怀念和感恩故乡的人和事。”提到故乡时,刘奇康这样介绍。

  刘奇康拿到散文作品集后,除了网络文友和朋友预定部分书籍外,刘奇康积极回报家乡,走进他的母校双昌小学、洪洞图书馆等学校和单位开展捐书活动,以公益的形式回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和人民。

  “回顾写作的历程,可谓酸甜苦辣四味俱全,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提到今后的创作时,刘奇康表示:“痴心写作,无怨无悔,今后我依然会用手中的笔描绘自己的文学梦想,抒写我熟悉和热爱的家乡和人民。”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